宋子楓和他的贛西抗戰博物館

在新餘,有這樣一位文物愛好者,他幾十年如一日收藏抗戰文物,藏品達5000餘件,後又投入千萬元,創建了贛西抗戰博物館,免費向社會公衆開放,並將文物無償捐獻給國家。他就是贛西抗戰博物館館長宋子楓。

十年來,贛西抗戰博物館累計接待全國各地遊客超100萬人次,成爲當地一張亮麗的紅色名片。

追尋紅色記憶

走進新餘市中心城區的抱石公園,一座外觀古樸素雅的園林式建築——贛西抗戰博物館映入眼簾。

記者見到館長宋子楓時,他正在庫房整理抗戰文物,一件件鏽跡斑斑的武器,一本本珍貴的文獻資料,整齊地擺放在組合櫃上。今年46歲的他,自少年時就開始收集抗戰文物,“我的大伯宋洋曾參加過抗日戰爭,小時候他經常拿着自己保存的證章、標語等老物件,給我講述抗日戰爭的故事。在長輩的薰陶下,我從小崇拜軍人,喜歡收藏紅色文物。”宋子楓說。

2004年,宋子楓從家鄉山東臨清來到新餘做鋼材生意。工作之餘,他經常深入贛西的農村,“淘”抗戰文物。當看到很多文物因缺乏保護而損毀時,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盡己所能收藏更多的文物。有一次,他從新餘市委老幹部局得到一份有關抗戰老兵信息的資料,欣喜若狂,便按照這份名單挨家挨戶上門拜訪,收集文物。

隨着抗戰文物收藏越來越多,抗戰史料積累逐漸豐富,一個強烈的念頭在他心裡萌生:要在新餘創辦一家抗戰博物館,追尋那段紅色記憶,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

賦予每件抗戰文物“生命”

當宋子楓開始謀劃創建私人博物館時,他身邊很多人不理解。但他知道,“文物有靈,把它展示出來,讓更多的人看到,那便賦予了文物‘生命’。”這個念頭,支撐着宋子楓克服重重困難,創建贛西抗戰博物館。

2014年9月,宋子楓精心挑選出1000餘件抗戰文物,以私人展出的方式開館,讓這些抗戰文物呈現在大衆面前。隨後,在新餘市的大力支持下,博物館的選址、陳列展覽大綱審覈和藏品鑑定等,逐一得到上級部門的審覈批准,博物館正式在抱石公園開館。2016年,省委宣傳部、省委黨史研究室和省博物館聯合組織專家來到新餘,對館內抗戰文物進行現場鑑定,專家組給出了高度評價:“這家博物館抗戰文物的數量、等級、品相等,均位居全省前列。”

2018年的一天,一位90多歲的抗戰老兵來到館內參觀,看到那一件件文物時激動不已,抱着宋子楓大哭。“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所有的努力付出,都是值得的。”宋子楓感慨道。

文物進入博物館,意味着自己辛苦收集而來的藏品所有權由私人變爲國家所有。“這麼多藏品捐給國家,捨得嗎?”面對疑問,宋子楓沒有絲毫猶豫地回答:“館藏的5000餘件文物,本來就屬於國家。”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歡迎大家來到贛西抗戰博物館,展廳有國家二級文物6件、三級文物42件、一般文物58件,以圖文和實物的方式,呈現贛西抗戰歷史……”3月23日,來自江西冶金職業技術學院的20餘名學生,在講解員王曉珍的帶領下,認真聆聽一件件文物背後的故事。

同學們徐徐穿過“國土淪喪抗戰在新餘”“人民動員抗戰在新餘”“上海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在新餘”“贛西抗戰豐碑”4個展廳,回顧革命先烈的英雄壯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是革命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我一定要學好專業知識,報效祖國。”該校學生胡剛動容地說。

王曉珍對記者說:“我們針對學生羣體,製作了專門的解說詞。每年,博物館接待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前來參觀學習100多批,超10萬人次。”除了做好日常展覽,博物館還時常組織工作人員帶着文物去學校、企業等展出,讓更多人瞭解贛西抗戰歷史。

多年來,贛西抗戰博物館一直秉持公益屬性,吸引了一批志願者加入。2018年,宋子楓牽頭成立新餘市紅色文化志願者協會,組織130餘名志願者,積極開展關愛新餘抗戰老兵等活動,受到社會廣泛好評。

歷時十年,花費千萬元,這是宋子楓爲創建贛西抗戰博物館所付出的心血。然而,他並沒有停下來的打算,仍然奔跑在收藏抗戰文物、傳播紅色故事、做好志願服務的路上。他說:“人生在世,總得做些有益於社會的事情。”(全媒體記者 鄒宇波)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