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時膠囊 監測農地污染源頭
臺中市環保局使用「重金屬監測離子交換樹脂縮時膠囊」,監測農地土壤及灌溉水源污染情況,圖爲工作人員在溝渠中佈設縮時膠囊。(環保局提供/林欣儀臺中傳真)
爲有效解決農業土壤遭污染的問題,同時也避免重複污染等情況,臺中市環保局採用智慧科技工具「重金屬監測離子交換樹脂縮時膠囊」,首批將設置在大里、大甲及南屯等區的農田與灌溉溝渠,藉以監測水中及土壤重金屬濃度,追溯污染源頭。
灌溉水源爲造成污染主因
臺中市大里區夏田裡大片農地,多年前傳出土壤遭重金屬污染,市府接連斥資1億2000萬、4000萬元進行整治,但整治後的農田又再度出現受污染情況,堪稱防不勝防,爲徹底解決問題,市府決定開發該處爲產業園區,但同樣的問題若發生在其他地區,又要怎麼辦?
環保局指出,臺中縣市合併至今10年來,經持續監測與整治,已改善並解除管制的受污染農地約51公頃,目前尚餘0.5公頃仍進行改善作業、預計今年底完成並恢復農用,而避免重複污染,市府也訂定「農地土壤污染防治計劃」,針對污染源加強稽查管制並監測農地土壤。
環保局長陳宏益表示,造成農地污染的最主要原因爲灌溉水源,追查可發現其與渠道水系、底泥重金屬累積等傳輸途徑息息相關,也就是說,即便上游工廠排放的廢水經檢測重金屬濃度符合放流標準,卻也可能因長年累月的累積,導致下游土壤出現受污染情況。
可算出重金屬進入可能位置
爲降低農田土壤污染,環保局全面盤點高污染潛勢地點,並將「重金屬監測離子交換樹脂縮時膠囊」佈設在污染熱區源頭周邊水系、灌溉溝渠、農地土壤。
利用水質中重金屬離子與縮時膠囊離子交換的特性,估算出重金屬進入灌溉渠道的可能位置、累積效應等。
環保局強調,透過此方式可限縮污染途徑,並藉由總量管制的方式達到防範效果,今年度先篩選過去列管面積較大的農地作爲優先預防監測目標,包括大里、大甲及南屯、后里等區,7月中旬已完成農地及渠道縮時膠囊放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