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全網吐槽,到底冤不冤

近幾年,影視圈非常流行“文藝復興”。

經常有一些多年前的影視作品突然翻紅。

而像《甄嬛傳》這種經典款更是每年都要復興一遍。

今年,這個“福氣”終於輪到了《如懿傳》。

去網上隨便一搜,各種角度的解析視頻鋪天蓋地。

解讀類型包含美學、邏輯學、歷史學甚至精神分析學。

由於可研究方向的全面性,《如懿傳》甚至還形成了一門學問。

網友將其稱之爲“如學”。

但是,和其他作品翻紅的方式不太一樣。

《如懿傳》的復興方式是黑紅。

目前《如懿傳》已經達成演員、編劇、原著及製作的全方位“出圈”。

我簡單瞭解了一下《如懿傳》“翻紅”的發展歷程。

起因是去年一個遊戲UP主在一期視頻中吐槽《如懿傳》,遭到劇粉質疑。

爲了回懟“沒看過劇就沒資格批評”的言論,UP直接從第一集開始拉片式審判。

截至目前,吐槽合集已經攢了整整101期視頻。

在這位UP的視頻做到第十幾期時,有一批賬號陸續加入吐槽陣營。

至此,《如懿傳》吐槽進入爆發期,還形成了不同風格。

這些視頻的前期吐槽內容主要集中在劇情邏輯和各種細節問題。

中期進入了人物角色解析以及歷史背景考究階段。

後期吐槽內容從角色轉變到演員妝造、演技等方面。

隨後一批視頻被投訴下架,成爲了事件的重要轉折點。

這些被下架視頻中,有的是因爲言論涉及對演員的人身攻擊;

有的是版權方以版權問題提出的下架訴求。

大批視頻下架,UP停更,導致網友認爲這是官方捂嘴行爲,激起了更強烈的爭議。

針對演員的討論也隨之愈演愈烈。

站在一個路人的角度看,其實引發這場鬧劇的根本原因有兩個。

一是《如懿傳》本身質量不夠過硬。

有關劇集內容最大的爭議就是劇情設計和人設問題。

咱們先來說說作品的劇情設計最大的BUG。

《如懿傳》的核心是帝后婚姻,前期海報上也標明瞭是“一代帝王夫妻的婚姻圍城”。

主線要表現這一核心思想,肯定要圍繞結局的“蘭因絮果”展開。

但主創從一開始就沒把“蘭因”鋪墊好。

電視劇的設定中,男主弘曆和女主青櫻是青梅竹馬。

按理說你多少要費點兒筆墨表現倆人的過往吧。

並沒有。

劇集只用了三個情節一筆帶過。

分別是弘曆夢見青櫻嫁給別人,從夢中驚醒。

弘曆不顧家長反對,非青櫻不娶。

弘曆不和福晉洞房,把初夜留給了側福晉青櫻。

而且兩個人在結婚之前,完全沒有互表心意。

青櫻現身福晉大選,理由還是幫好兄弟弘曆掌眼。

既然這樣那最起碼要通過具體情節,讓兩人情感有個明顯轉變吧。

也沒有。

倆人從好兄弟到濃情蜜意,就用了不到一盞茶的時間。

按照這個發展,在王府的六年其實是鋪墊兩人情感的最好時機。

可緊接着時間線一下就跨越到弘曆登基之後。

中間在王府的劇情咱不知道沒拍還是一剪沒,總之是沒看到。

進宮之後,弘曆對青櫻,只是比其他人特殊,但遠遠達不到偏愛的程度。

比起一個從小就喜歡青櫻的情人,弘曆的所作所爲更像是一時興起。

本該互相奔赴的愛情,看上去只是青櫻的單方面付出。

這對青梅竹馬的感情,給我留下的印象,甚至都沒有嬛嬛和大橘深。

導致後面的“蘭因絮果”帶來的震撼,都不如一句“莞莞類卿”。

而主線不夠清晰的原因,和改編有很大關係。

其實原著設定中,倆人根本不是青梅竹馬。

弘曆對青櫻的感情,是在她被打入冷宮時纔有的。

劇中的青梅竹馬這段兒,是導演最後加上的。

根據結局改開頭,創作過程其實是本末倒置。

青梅竹馬的設定當然也能用,只是主創並沒有時間仔細打磨。

這就導致改編過程中加入的情侶互動,與原著的保留劇情,形成了很強的割裂感。

如果把《如懿傳》放在當下的內娛的影視環境中看,其實它並不差。

甚至可以說好於大部分捧人的流量劇。

但關鍵就在於它的劇集類型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後宮劇。

雖然《如懿傳》一直說自己不是宮鬥戲。

實際上大部分推進劇情進展的情節都涉及到宮鬥。

所以不可避免地會被觀衆拿來與同類作品作比較。

首先拿來被對比的肯定是人設。

如懿這個角色最大的爭議是人設和環境的割裂感。

不管是《金枝欲孽》《甄嬛傳》還是《延禧攻略》,女主的事業心都非常強。

只有如懿在如狼似虎的後宮裡,嚮往愛情和歲月靜好。

可能是創作者考慮到,劇集核心是婚姻,重點要展現的是如懿的愛情悲劇。

或許是隻有保持這個人淡如菊的純真人設,最後給予致命一擊,才能讓她的悲劇更加深刻。

另外,親眼目睹過上一代熹貴妃和烏拉那拉氏的鬥爭,如懿剛開始不願參與宮斗的想法是很合理的。

周迅本人也在採訪中說過,如懿的性格做不出殺人的事情。

但看過劇的朋友都知道,《如懿傳》中的其他角色,上進心都很強。

可偏偏劇本讓如懿拿了一個反宮斗的人設,並讓她從頭貫徹到底。

別人都來噶你了,你還不反抗,就很令人匪夷所思了。

其實《甄嬛傳》中,甄嬛剛入宮時,也不想參與後宮爭鬥。

直到她在碎玉軒的樹下挖出了麝香,才改變了想法。

周圍的環境推動甄嬛一步步落入權力爭奪的漩渦。

在身不由己的情況下發生性格轉變,纔是正常且合理的。

如懿從頭淡到尾,實在太過於理想化。

觀衆對這個角色不夠滿意,並不是純愛看金手指大開的爽劇人設。

而是如懿所處的環境,讓觀衆對她的人設轉變產生了這種期待。

一旦期待不能滿足,人物在觀衆心裡就很難立起來。

並且,《如懿傳》最初播出時,同期打對臺的是《延禧攻略》。

當魏瓔珞爲姐姐報仇時,如懿在人淡如菊。

當魏瓔珞爲容音報仇時,如懿在人淡如菊。

當魏瓔珞爲明玉報仇時,如懿還在人淡如菊。

和爽劇人設做對比,如懿就顯得更不討喜。

另外,《如懿傳》爲了反宮鬥,而設置了很多宮鬥戲。

如懿作爲女主,自然成了配角們攻擊的靶子。

而因爲人設問題,如懿又不能靠反殺保命。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劇本爲如懿準備的解決方式是借刀殺人。

所有的壞事都讓如懿身邊的人做。

前有容佩,後有海蘭。

總之,就是不能讓如懿毀掉純真人設。

這也是如懿人設備受爭議的另一原因。

其實反宮鬥主題,並不一定非要通過一個“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女主來表現。

《金枝欲孽》就是最好的參考答案。

在劇中飾演如妃的鄧萃雯曾在採訪中說過:

“《金枝欲孽》中除了皇后之外的每一個女性角色,都希望離開宮廷。”

劇中的每一個女性都在鬥爭之中,但都討厭鬥爭。

她們身處無法反抗的環境中,只能用宮鬥來結束宮鬥。

利用規則的終極目的是爲了打破規則。

《如懿傳》給女主這個淡如菊人設的初始目的,是讓她獨立於規則之外。

這是一種非常明顯的反宮鬥立場。

可是這並不意味着,要讓角色一味逆來順受。

總之,《如懿傳》關於“封建婚姻”的探討和“反宮鬥”的主題立意是值得肯定的。

只是創作團隊功力不足,才導致呈現內容產生歧義。

劇集自身確實存在問題,但造成鬧劇的另一個原因,也和當下的環境有關。

其實往前倒退十年,對劇集的吐槽還沒有現在這麼普遍。

近十年來,影視行業逐漸成爲流量的奴隸,資本的天下。

公式化的製作模式生產出一大批影視垃圾,一再拉低觀衆的鑑賞能力。

劇集水平一般,但開播前總吹得天花亂墜。

觀衆每次打開一個新劇,都要冒着被騙的風險。

當耐心消耗殆盡,觀衆對國產劇的包容度自然也就沒那麼高了。

《如懿傳》的陣容和題材,一開始就拉高了觀衆的期待。

觀衆付出了時間和會員費,結果劇集沒達到預期,出來說兩句也不過分。

別說一般的影視劇,就算是影史經典也有這種待遇。

不信大家可以去翻翻各大電影的評論區。

仍然有人認爲《霸王別姬》就是個gay片兒。

而飯圈文化對影視行業的侵蝕,也加速了極端化情緒的產生。

觀衆說兩句,就立刻有人衝上來對罵。

殊不知,良好的行業環境,纔是杜絕鬧劇產生的根源。

今天就說到這裡,我們明天再見!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