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扛起茅臺,站在暴風雨中央!

全村人,都看着他。

文 | 華商韜略張靜波

2010年,37歲的張德芹,被任命爲貴州習酒董事長。

上任伊始,他就發動了一系列變革。彼時,習酒還在茅臺麾下,年輕的少帥卻喊出一句驚人之語:

習酒若依附於茅臺,則永遠做不大!

14年後,曾經極力要撇清與茅臺關係的人,當上了茅臺董事長。

【茅臺,風波起】

價格大跌,經銷商惶惶,黃牛造反……

2024年開年不久,茅臺就陷入酒價、股價雙殺的風雨飄搖中。

剛剛過去的端午節,飛天茅臺批發價擊穿2500元心理關口,進一步引發市場恐慌。

被刺的不止茅臺。

今年以來,受大環境影響,包括五糧液在內,很多高端白酒的價格,都出現了跳水。

亂局之中,全村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一個人:

張德芹。

4月28日,貴州省宣佈,丁雄軍卸任茅臺黨委書記、董事長,接任他的,是原習酒董事長張德芹。

作爲茅臺史上最年輕的董事長,丁雄軍在任職茅臺的兩年零八個月裡,推動了一系列大膽而激進的改革。

包括但不僅限於:

● 宣佈投資155億元擴產,新增產能近2萬噸。

這筆堪稱國內白酒行業史上最大的一筆投資,直接將茅臺的產能從5.6萬噸,幹到了7.6萬噸,相當於一年新增4000萬瓶茅臺酒。

● 上線i茅臺,大力推動茅臺直銷渠道。

受此影響,短短兩年多時間,茅臺直銷佔比一路攀升,到2024年一季度,已從此前的不到20%激增至45%,幾乎與批發代理業務平分秋色。

● 跨界冰淇淋、咖啡,追求品牌年輕化。

與瑞幸咖啡聯名的醬香拿鐵,單品首日銷量540萬杯,銷售額突破1億元,成爲轟動一時的社會熱點。

這些大膽的舉措,爲茅臺的業績注入強勁動力。

在丁雄軍任職兩年多裡,茅臺的營收和利潤總額保持高速增長,並在2023年實現雙千億的歷史性突破。

然而,盛況之下,也有隱憂。

對於丁雄軍的改革,外界頗多質疑。

大肆擴產,被認爲提前透支了茅臺的未來;提升直營佔比,讓經銷商直面生存危機;跨界營銷,則被批評損害了茅臺的高端形象。

但強勢的丁雄軍,依舊信心滿滿,他甚至在2023年年底,時隔六年,首次上調了飛天茅臺的出廠價。

彼時的他,大概沒想到,僅僅半年後,飛天茅臺會迎來一個飛流直下。

2500,2400,2300……面對不斷下跌的價格,從股東、經銷商到黃牛,都急眼了。

5月29日召開的茅臺股東大會上,近1700名股東參會,創下五年新高。大家都急切地想要從新任董事長張德芹口中,找到答案。

茅臺的問題,從價格、產能到渠道、創新……錯綜複雜,牽涉各方利益,給人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

在告別三任空降兵時代後,全村人都把希望,寄託在了張德芹這個從茅臺一線成長起來的老茅臺人身上。

他,究竟會怎麼幹?

【迴歸初心,一切服從於質量】

任何錯綜複雜的亂局,背後都有一個核心本質。

擺平亂局,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抽絲剝繭,找到這個本質,然後牽住牛鼻子。

茅臺的價格危局,從表面看,是價格。

更深一層,是經濟和消費環境,是供需關係的影響。

從大環境看,如今白酒行業的大環境,正如茅臺前董事長丁雄軍所言,發生了並非週期性,而是時代性的鉅變。

身處其中,張德芹能做的有限。

從供需看,丁雄軍時代的擴產,使得茅臺供給大增。與此同時,每年還有大量囤積在經銷商、黃牛以及民間的存貨。

按照茅臺每年幾千萬瓶銷量,以及業內人士估計的飛天茅臺不到40%的開瓶率,長年積累下來,其囤積存貨已是天文數字。

過去,在衆人奇貨可居的心理支撐下,飛天茅臺獨有的金融屬性,使其價格持續走高,長期偏離價值中樞。

可一旦風吹草動,信仰鬆動,也容易引發價格踩踏。

因此,面對今日今時之亂局,張德芹最緊要的任務,是穩住價格。

也就是在6月5日,剛上任不到2個月的張德芹,做出了第一個大動作:暫停企業申購1499元飛天茅臺。

之前,企業可以通過特殊通道,申購1499元的飛天。這其中,有不少低於市場價轉手,衝擊了市場。

這一舉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穩定價格,但作用也是有限。

大環境無法改變,供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茅臺眼下能做的都不多。

但茅臺之所以成爲茅臺,其關鍵與這些有關,也有自身的特殊性。

動人的紅色基因,獨特的地理位置,上百年沉澱的菌種……這些關於稀缺性的故事,如果用兩個字來總結,那就是:

品質!

長期看,正是獨一無二的品質,鑄就了茅臺獨有的口感,也賦予它金融屬性。因此,從根子上講,穩住價格,是要把這個基礎,築得更紮實。

這既需要懂業務,還要會抓本質、做減法。巧的是,這兩者,張德芹都有。

早在10年前,出任習酒董事長時,張德芹就看好醬香酒的未來,並且堅信醬酒的未來,核心是品質。

爲此,他大膽做減法,一年砍掉了4個特許產品,其中就包括茅臺集團授權習酒使用的茅臺液。

其目的,是將重心轉移到醬香酒,打造自己的核心單品——窖藏1988。

彼時的習酒,正處在風雨飄搖中,張德芹主動與茅臺切割,還砍掉沾茅臺光的產品,着實讓人看不懂,但他卻說:

習酒若依附於茅臺,則永遠做不大!

懂業務,或許是張德芹做出這一大膽決策的原因之一。

畢業於貴州工學院輕工系發酵工程專業的張德芹,1995年剛進入茅臺,就被分到車間一線。

此後,他歷任茅臺制酒五車間技術員、制酒二車間主任、茅臺總經理助理,算得上一位老資格的茅臺人。

儘管職位不斷升遷,但張德芹一直很重視基層工作,一直相信品質的力量。

2010年擔任習酒董事長後,他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待在酒廠,並始終保持着一個習慣:

每週至少一天,三四點鐘起牀,視察車間。

2024年4月接任茅臺董事長後,他的第一件事,也是走進車間,調研茅臺酒的生產質量。

靠對品質的投入和堅守,張德芹帶領習酒實現了大發展。

質量是生命之魂,這既是茅臺的信仰,也是老茅臺人張德芹,給錯綜複雜的茅臺亂局,開出的新藥方。

在5月29日召開的股東大會上,面對各方關注的分紅、價格、產能、經銷商等問題,張德芹一一回應。

其中,最核心的是一句話,即三個服從:

當產量與質量發生矛盾時,產量服從質量;當效益與質量發生矛盾時,效益服從質量;當速度與質量發生矛盾時,速度服從質量。

質量,是茅臺的初心,也是所有茅臺故事的根基。

如果將分紅、價格、產能、經銷商等,看作一連串零,那麼質量就是1。沒有這個1,一切都將歸於零。

這,就是張德芹新政的核心要義。

【當好漿糊,團結一切力量】

抓住核心和牛鼻子,只是第一步。

事情總要有人來幹。作爲一名領導,最重要的職責或能力之一,是團結一切力量,衆人拾柴火焰高。

早年,任正非談到自己在華爲的角色時,曾經說過:

“我既不懂技術,也不懂管理,也不懂財務。我就提了一桶漿糊,把18萬員工黏結在一起,讓他們努力衝鋒。”

對於茅臺這樣一家牽涉衆多利益方的企業來講,如何聚攏人心,更是掌門人的必修課。

以一襲西裝示人、留着板寸的張德芹,總給人一種嚴正、古板的印象,技術出身更加重了這種色彩。

但高冷並非張德芹的底色,相反,他是一個極重情義、內心燃着一團火的人。

早年在相對基礎的管理崗位工作時,他就非常注重跟基層一線員工打成一片,並至今很感激這段經歷,認爲這是自己與同齡人相比,很大的優勢。

2010年,首次當上一把手的他,面對的是命運多舛的習酒。

由於不滿茅臺對習酒的收購,以及替創始人陳星國之死鳴不平,彼時的習酒人,對這個茅臺空降兵,充滿了敵意。

事實上,他任職第一天,沒有鮮花和掌聲。

預備中的就職儀式,也因爲領導臨時有事,不得不取消。一個人前往習酒的張德芹,最後是在一位任職於習酒的老同學陪同下,默默在車間走了一圈。

中午吃午飯時,在員工餐廳看到只有水煮白菜、炒蘿蔔兩個菜時,張德芹幾乎含淚哽咽。

聯想到不久前,遠赴美國,參觀微軟、可口可樂等世界巨頭,短短几天內,經歷了世界上最發達國家與貴州的窮鄉僻壤,內心五味雜陳。

“此行最大的感受就是落差。”

然而,張德芹並沒有因此嫌棄和放棄,反倒激起了內心的鬥志,對習酒和習酒人的責任。

“沒有酒,就沒有這裡的一切。”張德芹深知,酒廠對於習酒人乃至當地的重要性。爲此,他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聚攏人心。

解鈴還須繫鈴人。

在幾番輾轉後,他終於打聽到習酒創始人陳星國的墓地,並親自前往祭奠。不僅如此,他還遠赴昆明,看望陳的遺孀。

多年的文化隔閡,最終冰釋前嫌。

心結解開了,但市場的冰依舊堅硬。彼時的習酒,知名度太低。

有一次,張德芹到北京參加中歐EMBA同學聚會。席間,他詢問桌上的人,有多少聽說過習酒,結果只有一個人。

爲了提升習酒的知名度,他帶上人,馬不停蹄拜訪了全國十幾個省的經銷商。期間,不擅長喝酒的張德芹,有時也喝得酩酊大醉。

狠抓產品質量,與員工、經銷商打得火熱的張德芹,最終一舉扭轉了習酒的敗局。

這些事蹟,在業界傳爲一時美談。這也是他走馬上任茅臺董事長後,很多人對他期望甚高的原因。

而張德芹也保持了自己一貫的作風。

在茅臺股東大會上,談到自己的員工時,他忍不住爲他們鳴不平:

外界認爲茅臺工人很有錢,但其實他們都是普通人,工作強度很大,冬天凌晨三四點甚至兩三點鐘,別人還在睡覺,1萬多名茅臺工人已經從被窩裡爬起來工作。

這些話,在員工聽來,暖意融融。

對於經銷商,張德芹同樣抱有極大的同理心。

過去幾年,茅臺擴大直營的舉措,讓很多經銷商人人自危。而張德芹在股東大會上,直接喊出:

“經銷商是茅臺的家人,是茅臺成長路上的重要支撐。”

全國2000多家經銷商,懸着的心,終於可以落地。

人心齊,泰山移。

儘管張德芹上任僅僅幾個月,外界對於他未來會採取哪些具體的舉措,尚不得而知,但這些姿態,足以讓人們對他充滿了期待。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

“茅臺董事長需要同時兼顧地方、投資人、經銷商、職工的訴求,而在能兼顧各方需求的候選人裡,張德芹或許是最合適的。”

【節奏比速度更重要】

過去十年,中國產業界掀起了一場規模與速度的競賽。

房地產行業,以手中握有的土地儲備和年銷售額、交付量爲榮。科技行業,互聯網思維帶來了唯快不破的口號。

白酒行業,身處其中,難免不受其影響。

從茅臺擴產能、搞直營、跨界等舉動中,我們依稀看到了這場競賽的影子。

然而,對於白酒行業,尤其茅臺這種主打稀缺性的酒廠來講,這樣的模式不可持續,不但底層邏輯不同,條件也不允許。

茅臺的獨特口味,來自當地的水、氣候、微生物等地理環境,這樣的條件不可複製。

整個赤水河,黃金釀酒帶也就是茅臺鎮與習酒、郎酒所在的習水與二郎鎮之間的49公里河谷。49公里聽上去很大,但因河谷兩岸都是深壑高山,可用於釀酒的土地並不多。

而且,茅臺、茅臺鎮各種酒廠,與習酒,都只能共享右岸的有限資源。

整個左岸的黃金資源,如今已被中國白酒業既可以說是雄才韜略,也可以說是“愚公移山”般的人物郎酒董事長汪俊林,用將近20年的持續努力,化爲中國白酒業的一個奇蹟,世界規模最大的酒業莊園——郎酒莊園,並以“生長養藏”的莊園醬酒形成了與茅臺各具特色的堅實基礎。

這樣一來,能被茅臺利用的土地資源,就更爲有限。

據專家推算,茅臺能掌控的土地,極限產能是10萬噸。

而2022年,茅臺一次大擴產,就將產能從目前5.6萬噸,提升至建成後的7.6萬噸,逼近極限產能。

再往後,如何保持增長?

這不但是擺在茅臺酒廠、經銷商、投資人面前的問題,也是貴州地方政府急切想要尋找的答案。

畢竟,這家市值2萬億的全球酒業巨頭,關係着這個西部欠發達省份的發展大計。

“茅臺生在大山,註定要有山一樣的擔當與責任。”

這份厚重的歷史責任,一方面不斷鞭策茅臺成長,但另一方面,也在無形中成爲茅臺的包袱,並滋生出許多焦慮。

從155億元大擴產,到跨界牽手咖啡、冰淇淋……背後是各利益攸關方,對於茅臺營收、利潤保持雙位數增長的執念,以及年輕人越來越不愛喝白酒的焦慮。

萬億茅臺,在這些執念和焦慮中,快馬揚鞭,逐漸迷失在規模與速度的較量中。而新任掌門張德芹要做的,就是:

調整步伐,找回茅臺自己的節奏。

這在某種程度上,有違他的天性。據張德芹描述,自己是一個性格急躁的人。

少年時,因爲家裡窮,他養成了幹活快的習慣,“往往我把糞挑到山上回來了,周圍的人還在吃飯。”

幹活快的張德芹,走路也很快。在北大學習時,他在前邊走,後邊的人都跟不上。

但面對茅臺的亂局,他又不得不剋制自己的快。在股東大會上,張德芹特別強調,茅臺要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這不是保守和消極放慢節奏,而是對過去無序擴張的糾偏,甚至是主動調整。

過去幾十年,很多中國企業習慣了在價值鏈低端,卷價格、卷規模、卷速度。但中國製造要想向上攀爬,就不能僅僅滿足於這樣一種單一的成本和規模領先。

相反,應該有更多的企業,像蘋果和特斯拉一樣,卷高端、卷價值、卷差異化。包括郎酒這些年的崛起,核心也是品質,持續挑戰更高的品質。汪俊林10多年前要建設莊園的目的也是用莊園重新定義更高品質的醬酒,事實證明,這獲得了巨大成功。

早年曾掀起過不少行業戰爭的汪俊林,最近這些年談的都不是競爭、對手,甚至不是大環境,而是堅持做好自己,堅持極致品質。他說:

“競爭和敵對意識會影響你的戰略、思考、行動,如果你陷入跟對手較勁的死結不可自拔,那麼即使你贏了,也是殘局,尤其是同行業的價格戰。”

在中國,茅臺無疑是卷高端、卷價值的典範。

儘管丁雄軍時代,曾大力推動茅臺迴歸商品屬性,茅臺高管也在多個場合表示,茅臺不是奢侈品。

但茅臺無疑是中國最成功的高端品牌之一。

高端品牌有很多特徵,能夠排除外界干擾,堅持自己的節奏,尋求穩定、健康、可持續的內生增長,無疑是其一。

過去幾年,茅臺在外界干擾下,曾經走了一些彎路,並迎來一場暴風雨。

52歲的張德芹,在這場暴風雨中,扛起了茅臺。

山一樣的責任和擔當,以及暴風雨般的社會輿論及關注,讓他坦言每天戰戰兢兢,不想當網紅。

在有人看來,這是他時運不濟。但反過來看,這何嘗不是他繼習酒之後,站上更高人生舞臺的契機。

對於一艘顛簸中的巨輪來講,它可能並不需要一位動作太多的舵手,而是要抓住根本去堅持自己的節奏和正確的航向。

堅定地做好自己,而不是隨波逐流,這也是更多企業在當下的必修課。

【參考資料】

[1] 茅臺官網[2]《40歲以下商業精英:習酒董事長張德芹》環球企業家雜誌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