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罹癌意志力堅強仍遭「退貨」 醫師提醒勿輕忽癌疲憊

「癌因性疲憊」是癌症患者臨牀上最常見也最困擾的症狀之一,可能影響癌症治療進度,生活品質大幅降低。(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50歲的乳癌患者陳媽媽最近發現走路容易喘,檢查發現癌細胞已轉移至肺部,意志力堅強的她雖然積極面對治療,但每次治療完都疲憊無力好幾天,甚至一度遭醫師「退貨」,被迫延長治療間距。醫師表示,「癌因性疲憊」是臨牀上最常見也最困擾的症狀之一,對於患者的心理、身體及生活品質,都潛藏着極大的衝擊。

根據最新統計,全球乳癌已經超越肺癌,成爲最常見的癌症;而對於轉移性乳癌的治療目標,是希望透過緩和治療,幫助患者活得更久、更有生活品質。但不少癌友因爲恐懼化療伴隨的副作用,而選擇逃避治療或尋求偏方,讓醫護人員感到十分可惜。

臺中慈濟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林金瑤說明,癌因性疲憊的原因包括治療、生理、情緒或認知等多方面,感受到「與活動不成比例」的疲憊或體力耗竭,且超過9成的癌友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癌因性疲憊;但現在已非無解,衛福部於今年3月核準癌因性疲憊症納入健保給付適應症,希望藉由治療藥物減輕療程中的疲憊不適感,嘉惠乳癌患者。

不少人以爲癌友疲憊是正常的,多睡覺自然就會好了。HOPE癌症希望基金會製作的「癌疲憊懶人包」內容指出,「累」是發生在過度活動後,可透過充分休息或睡眠來改善;反觀「疲憊」則是感覺異常的累,無法靠休息或睡眠緩解。

研究顯示,我國有4分之1的癌友已處於中重度疲憊程度。林金瑤指出,轉移性的癌症治療是長期抗戰,治療越久,身體累積的副作用也越嚴重,生心理都會受到挑戰;當患者出現「睡眠無法緩解」的疲憊時,應主動諮詢醫護人員,透過調整日常生活,並適時加入藥物等資源,有助於癌友順利且按時接受治療,讓療效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