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守護孩童交通安全 韓國洗刷汙名 日本奉行路隊文化

致理科大應用日語系專任助理教授津田勤子來臺生活30年,對日本、臺灣兩地學生的接送文化很有感,她說,日本學生上下學通常採取路隊方式,高年級學生會照顧低年級學生,搭配黃旗子、黃帽子增加識別度,讓路隊更醒目,反觀臺灣學生有很高比率仰賴家長騎機車或開車接送,兩地風氣差很大。

津田勤子說,她日本家鄉在大阪旁的兵庫縣,從小就是跟着路隊上下學,日本學校的路隊文化很普及,國小高年級學生也被訓練得能守護同校低年級學生,少數孩子由家長開車接送,多數孩子是隨路隊到校。

日本路隊如何編組或集結?津田勤子表示,通常約在社區某一處會合,再一起徒步前往學校,周邊會有不少交通標誌,提醒用路人「旁邊有學校」,學校附近路口會有導護老師或志工站崗,她父親退休後也到住家附近學校當志工,守護上下學時段的交通秩序。

翻轉行人地獄,孩子上下學安全是重中之重,鄰國韓國過去也是「惡民昭彰」,2011年起提高在學區致人死傷罰則,發揮警惕作用,成功洗刷污名。立委林月琴指出,2010年時,臺灣每10萬人交通事故死亡率高達14.3人、韓國是11.1人,兩國同樣籠罩「行人地獄」陰影;韓國過去10餘年間大幅改革,交通事故死亡率降低1倍,臺灣還是「交安後段班」,韓國掃除兒童交通地獄惡名作法,值得借鏡。

靖娟基金會執行長許雅荏說,韓國在校園附近設置確保安全通學路線的「學區(又稱兒童保護區)」制度,修法提高車輛駕駛肇事責任與違法裁罰機制,她認爲,學區被看見很重要,要讓駕駛習慣靠近學區時自動放慢速度、當心行人。

許雅荏說,國外很重視交通安全教育,靖娟基金會近年賣力推「小黃帽計劃」,訓練志工利用晨光時間等機會進校園傳達交安理念,下個目標是希望交通安全教育能入課綱,國小、國中、高中各有該學習的重點,讓孩子循序漸進學習。

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退休副教授黃臺生指出,臺灣近年開始動通學巷、通學廊道等計劃,部分行空間不夠連續、完整,設計上有漏洞,加上駕駛對人命不夠尊重,對行人構成一定程度風險;韓國、日本經驗是祭出重罰,一旦出事要付出更大代價,才能讓民衆更謹慎、不敢違規。

新北市交通局交通安全科長林碧芬表示,新北正與國土署合作,有參酌國外經驗,會在學校周邊加強標線、鋪面及牌面等環境,臺灣很早就推動「減速帶」,若靠近住宅區,易被投訴有噪音,設置點會避開住宅區。

能否提高罰則力道?林碧芬提到,若汽機車闖入通學道可透過科技執法舉發,開罰900至1800元,但科技執法設備一組要價上百萬,不可能大量裝設,站崗人力也難深入每所學校,駕駛人自律習慣很重要。

翻轉行人地獄,守護孩子上下學安全是重中之重。記者侯永全/攝影

臺灣學生有很高比率仰賴家長騎機車或開車接送上下學,接送率偏高。記者侯永全/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