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國第一個“文理學院”,卻爲更名“大學”奮鬥13年
作者|大師傅 出品|夾饃星球
陝西的公立高校,以“XX大學”爲名的共有22所,其中18所位於省會西安,4所位於其它地級市(區),分別是:
咸陽的陝西中醫藥大學;延安的延安大學;漢中的陝西理工大學;楊淩示範區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也就是說,除了西安,只有3市1區有“大學”,看似教育資源豐富,但分佈並不均衡。隨着城市發展,也便有很多高校追求改名“大學”。
一方面,在普遍的觀念中,“大學”比“學院”要高一等,招生時更受學生青睞,也更容易獲得資源。一個顯著的例子,中國大陸排名前100位的高校,只有一所叫“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
另一方面,“大學”也是一個城市的名片,如果它的實力強、名氣大,也會給該城市帶來資源,所以政府會積極扶持自己城市的高校升級。
就陝西來說,近年來就有多所高校在謀求改名大學,不時有消息見諸新聞:
寶雞文理學院,擬更名爲“寶雞大學”
榆林學院,擬更名爲“榆林大學”
商洛學院,擬更名爲“秦嶺大學”
西安文理學院,擬更名爲“西安大學”
西京學院(民辦),擬更名爲“西京大學”
其中,呼聲最高的是寶雞文理學院,從2011年就提出口號,在這條路上已經奮鬥了10多年,並已在省教育廳公示過,但因爲各種原因,至今還未落定。
作爲陝西第二大城市、鐵路交通要道,又位於關中地區的有利位置,寶雞市擁有一所大學看似理所當然,但卻一直沒有踩中合適的時間點。
從寶雞文理學院的命運變遷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中國高等教育的曲折發展史。
01.兩上兩下的“寶雞大學”
寶雞文理學院起步於1958年,只要提到這個年份,就少不了一個關鍵詞——大躍進。
1958年4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就提出要普及高等教育,“每個專區都辦幾個高等學校,再以後,每個縣、每個鄉,凡是有條件的都辦起來。”當時的“專區”,就是現在的地級市。
8月,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各行各業掀起了“大躍進”的熱潮,目標是15年趕超英國。之後,教育工作提出要用15年左右,使全國青年基本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
△大躍進宣傳畫
而到2022年,根據數據統計,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才達到2.4億。可見,幾十年前,那真是一個敢想敢幹的年代。
正是在此背景下,很多以前沒有高校的城市,開始建立大學。如果你看到現在哪所大學的建校時間是1958年,基本就是“大躍進”的產物。
1958年7月,寶雞市先是成立了一所“寶雞市工業大學”。當時中國教育模仿蘇聯模式,拆分綜合性院校,設立各類專業院校,而寶雞受益於隴海鐵路,工業基礎強,所以設立了工業大學。
但在大躍進進入高潮後,12月20日,寶雞市工業大學又改名爲“寶雞大學”。
△寶雞市工業大學改名寶雞大學的通知
根據檔案資料,當時的寶大僅僅只有兩名教員,50多名學生。但開設了機械製造和化工兩個專業,主要目標是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
同樣的例子,1958年5月,漢中市先是建立了“漢中師範專科學校”,11月更名爲“漢中大學”。1958年冬,安康市也成立了“安康大學”。
1959年,寶雞市在長壽山下的寶福路,爲學校新批辦學用地約52.5畝,全校師生一起勞動,自己去火車站搬水泥,到太白山上運木材,建設新校園。這就是最早的長壽校區。
爲擴充教師力量,寶雞大學從應屆大學畢業生中招聘了一些教員。1959年,招收了本科學生96名,分爲三個班級上課。
△1959年的寶雞大學校門
但是當進入到1960年代後,“大躍進”造成的問題日益凸顯。1961年1月,黨的八屆九中全會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開始糾正冒進政策,一大批建設項目隨之紛紛下馬。
1963年,寶雞大學停辦,學校部分師資、設備、圖書資料等,移交給了寶雞長壽中學。所以當時長壽中學的教育質量在全市名列前茅。一上一下,初建的寶雞大學,持續了不到5年時間。
其他市也是如此。1963年,安康大學停辦。1966年,漢中大學停止招生。隨後進入“文革,整個大學停止招生,更不用說建設高校了。
“文革”期間,鼓吹“開門辦學”方式,也就是讓學生走出校門學工學農,同時讓工農兵進校學習。在此背景下,1975年,陝西師範大學在寶雞、漢中、榆林等多地辦起了分校。
而陝西師範大學寶雞分校,就位於原寶雞大學舊址上。被放棄的校園,再次有了生機。
△陝西師範大學寶雞分校
不久,“文革”結束,高考恢復,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重新回到正軌。1978年,國務院批示,在全國恢復和增設普通高校55所,其中就包括:陝西師範大學寶雞分校改名“寶雞師範學院”。
從分校到獨立的學院,這意味着寶雞的高校建設正式起步,距離初建過去了20年時間。
1978年10月25日,寶雞師範學院隆重舉行“熱烈慶祝寶雞師範學院成立暨迎新大會”。包括1977、1978兩級,學校共招收558位學生。
△寶雞師範學院成立
隨着師生人數增多,原來的長壽校區不夠用了。1979年,寶雞師範學院在石壩河公社(今渭濱區石鼓鎮)徵用河灘耕地150畝,建立新校區。
建成後,學院整體搬遷到石鼓校區。原來的長壽校區改成了“寶雞教育學院”,存續至今,是一所成人專科院校。
1982年,寶雞師範學院第一批大學生畢業,他們大多數分配到了附近縣鎮的中學教書,爲普及基礎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如今他們都已退休,可謂經歷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完整歷史。
△1980年代的校園生活
1985年,寶雞師範學院中文系有個畢業生叫楊宏科,他以“紅柯”爲筆名,發表了不少小說,成爲陝西知名作家,代表作有《奔馬》《美麗奴羊》等。2018年,紅柯因病去世。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回憶自己的大學生活:
“我在師院求學時,晚上12點前沒睡過覺,中午沒有午休,圖書館文科類書幾乎過了一遍,筆記好幾十本。博覽羣書,以及嚴格的專業訓練,使我在工作與創作中游刃有餘,受益極大。”
那個年代的大學生,貨真價實。
02.第一所“文理學院”
改革開放後,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但因爲此前的教育事業受損,各行各業都感到人才匱乏。而剛恢復的高校教育一時又難以彌補缺口,所以職業教育開始崛起。
同時,普通高考的招生名額有限,造成大量落榜生,他們有求學需求,也催生了這個市場。一時間,公辦的、民辦的學校紛紛涌現。今天西安市的幾所民辦高校,就是在這時誕生的。
1984年7月,由寶雞市政府主導,創辦了一所高等職業專科學校,以培養應用型工科人才爲目標,招收三年制大專學生。學校取名爲“寶雞大學”,時任寶雞市委書記杜魯公兼任校長。
△1984年新成立的寶雞大學
學校地址在原寶雞市工交幹校,收費入學,學生走讀,不包分配,設有機械製造、工業電氣自動化、工業企業管理等專業,都是應用型。
之所以用“寶雞大學”這個名字,一方面是因爲由政府主辦,一方面也是爲了好招生。
當時對大學取名也沒有嚴格規定。比如,北影廠有部電影叫《大學生軼事》,講述自辦大學的故事,片中的學校叫“華夏大學”,更拉風。
1986年12月15日,國務院發佈《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規定稱爲“大學”的高校,須符合“有三個主要學科”“全日制在校學生計劃規模在五千人以上”等條件。
此後,再想叫“大學”就難了,必須符合一定的規模門檻。
△寶雞大學學生
隨着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又開始學習歐美模式,即大力建設綜合院校,以優化資源、節省成本。在此背景下,高校開始了一輪合併潮,名字也隨之紛紛變化。
1989年秋,陝西省召開教育奠基工作會議,制定了《陝西省教育發展和改革綱要(1989—2000)》及具體措施,以“調整高校佈局,形成新的辦學格局”。
這次會議上提出“將1984年新成立的寶雞大學與寶雞師範學院合併”。
此時的寶雞師範學院,從最初剛成立時的5個專業發展爲擁有文、史、理、經濟、藝術等共11個專業,招生人數增加到629人,在校生人數增加到1933人。
△寶雞師範學院石鼓校區
而寶雞大學,從最初的兩個專業發展到8個專業,但學生並不多,也就幾百人。
1993年5月6日,國家教委正式發文,批准寶雞師範學院與寶雞大學合併,新校名定爲“寶雞文理學院”。
因爲兩所學校合併後,仍然達不到“大學”的標準,所以不能直接叫“寶雞大學”。而合併後的學校又並非都是師範教育,也不好叫寶雞師範學院,再說當時師範專業也不紅火了。
之所以叫“寶雞文理學院”,參考的是美國模式。美國將較小規模的私立學校稱之爲“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以本科教學爲主,學科設計上偏重人文藝術學科。
這是中國第一所叫“文理學院”的學校。在其帶動下,後來又誕生了很多文理學院,幾乎每個省都有,比如成都文理學院、重慶文理學院、蘭州文理學院等。
△寶雞文理學院命名大會
從這個層面講,寶雞開了全國風氣之先,但沒想到30年後,“文理學院”又不香了。
因爲,“文理學院”本身就是小而精的代名詞,想要升級爲大學,就不得不拋棄。就連省城的西安文理學院,也在申請改名“西安大學”。
寶雞在高校合併上走在了前頭,但是在改名大學時卻趕了個晚集。
與同步創業的兄弟漢中市相比:1978年,全國恢復和增設55所高校時,陝西師範大學漢中分校改爲漢中師範學院;2001年與陝西工學院合併,成立陝西理工學院;2016年改名陝西理工大學。
爲什麼這麼快?因爲陝西工學院大有來頭。
1969年,在“三線建設”浪潮中,北京大學的物理系、無線電系等,搬遷到漢中,辦起了北京大學漢中分校。
1978年,北大漢中分校遷回北京,留下了校園、部分教學儀器和教職員工。省裡接收後,爲了不讓資源浪費,安排西安交大和西工大支援,在原址上建立起了“陝西工學院”。
因爲是省上主導的,所以以“陝西”打頭,與漢中師範學院合併後也叫“陝西理工學院”。以前信息不發達,不少高考生以爲學校在西安,等到收到通知書了,才發現是在漢中。
△陝西理工大學
如果追溯源頭,陝理工身上流着北京大學和陝西師範大學這兩所名牌大學的血脈。合併之後,200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點,10年後成功改名大學。
相比之下,寶雞在“三線建設”時期,也接納了衆多的國家工業企業,但卻沒有院校。
世上的事,趕得早,不如趕得巧。
03.走在升級的路上
2006年,教育部下發《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再加上此後的修訂,對“大學”的辦學條件有了更詳細的規定,比如:
全日制在校生規模應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數不低於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的5%;
擁有3個以上學科門類爲主要學科。一般至少有10個碩士點,並且有5屆以上碩士畢業生;
專任教師中,研究生文憑教師比例達到50%以上,博士比例達到 20%以上;
學院建校初期的校園佔地面積應達到500畝以上,總建築面積應不低於15萬平方米……
對照這些指標,寶雞文理學院踏上了自己的改名之旅。
2011年,寶雞市和寶雞文理學院簽訂相關協議,市財政計劃每年拿出500萬元來支持籌建寶雞大學。2013年,寶雞文理學院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2017年,寶雞市加大投資,給寶雞文理學院劃撥高等教育專項資金1200萬元,整個十三五期間(2016-2020)計劃拿出5000萬元的專項資金。
2018年,寶雞文理學院在金臺區蟠龍塬新徵1700餘畝土地,開始建設蟠龍校區。這是繼2004年高新校區投入使用後,再次擴建新校區,預計2025年全面建成。
△寶雞文理學院四爲園
所以,要想升級大學,必須有雄厚的資金支撐。校園面積、圖書館規模、師資力量這些硬性要求,必須是要錢來解決的。
以榆林爲例,其教育底子並沒有寶雞雄厚,榆林學院2003年才升級爲本科,但是藉助煤炭經濟,發展迅猛,2018年獲得碩士學位點,2021年擴建新校區,目前也在向更名“大學”衝刺。
相比之下,安康、商洛、渭南這幾個曾經和榆林同一水平的地級市,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寶雞還有一個優勢,是得到了省裡各方面的支持。2017年,西安交通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等省內知名高校與寶雞大學簽訂了對口援助計劃。
有衆多大哥幫忙,勢在必得。2018年10月6日,“寶雞文理學院創建寶雞大學誓師大會”舉行,時任寶雞市委書記徐啓方,在講話中提出“加快新校區建設,早日建成全國聞名的寶雞大學”。
2019年9月,陝西省教育廳官網發佈《關於對2019年陝西省申報設置本科學校名單進行公示的公告》,其中就包括“寶雞文理學院擬更名爲寶雞大學”。
△關於寶文理更名的公示
工作進入了倒計時,萬衆期待。
但就在這時,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延遲了評委專家對學校建設成功的核查,再加上其他原因,至今還沒有更名成功。那份公示文件,也從教育廳官網上消失了。
2023年,隨着疫情過去,更名大學事宜重新提上日程。
2023年7月,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詢問寶雞文理學院改名大學事宜,官方回答是:正在積極準備,2023年下半年向省教育廳呈報材料。
而就在2023年,教育部批准新設置20所本科大學,其中14所由“學院”改名“大學”。比如,信陽師範學院更名信陽師範大學、重慶科技學院更名重慶科技大學、合肥學院更名合肥大學。
寶雞文理學院爲什麼沒有趕上這一批,背後必定有原因。它的命運也像極了同城的西鳳酒,屢次傳出上市,但至今沒有迎來臨門一腳。
但以當下的條件來說,寶雞文理學院更名是遲早的事。
目前寶文理共有高新校區、石鼓校區和蟠龍校區3個校區,佔地總面積約爲2800畝;圖書館各類圖書累積量300餘萬冊。學校有全日制在校學生約21000名,其中研究生近1300名。
△寶雞文理學院校園風光
共有9個一級學科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點,10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學校最好的專業是化工,擁有陝西省唯一的植物化學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分析化學碩士點。
在陝西,寶雞文理學院是本科二批招生,但被稱爲“陝西最好的二本院校”,教學實力要超過其他地級市的安康學院、榆林學院、商洛學院。
其實,一所學校是叫“學院”還是“大學”,並不影響本身教學質量的打造和品牌的塑造,把學生培養好了,學校自然也就出名了。
尤其是在今天,大學生最關鍵的是就業。學校要先優化好自己專業設置,教學多和社會實際相關聯,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比什麼都強。
△一張有記憶的入學報到圖,學生的笑容讓人感動
一所學校的實力,也與它所處的城市有關。
寶雞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身處隴海線與寶成線交界處,是連接西北和西南的要道,但隨着西成高鐵的開通,其交通地位被削弱。
同時,大西安的虹吸效應,也使得寶雞的人才吸引力降低。這座工業城市,面臨轉型問題,該思考如何把工業底子變成新質生產力。
大學需要城市環境提供新鮮的空氣,城市需要大學培養人才和塑造品牌。期待“寶雞大學”更名成功的那一天,寶雞市也能鳳凰于飛。
【原創文章,禁止抄襲和短視頻搬運剪輯,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