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完成500例「無輻射電燒」領先歐美 1歲嬰也能治療

臺大醫院自2016年引進「無輻射」3D定位電燒技術,至今已完成500例,領先歐美,就連年僅1歲、體重7公斤的嚴重心律不整嬰兒也順利治療。(王家瑜攝)

心律不整是小兒常見的心臟問題,全臺每年新增數百名病例,雖然透過電燒手術根治,但病人會暴露在X光輻射線中,一次手術相當於200到800張胸部X光片的劑量,可能增加未來罹癌風險。臺大醫院自2016年引進「無輻射」3D定位電燒技術,至今已完成500例,領先歐美,就連年僅1歲、體重7公斤的嚴重心律不整嬰兒也順利治療。

今年11歲的呂小弟弟是心律不整患者。他9歲時某天在學校突然覺得胸悶,求助校護,量到每分鐘心跳高達220下,持續超過半小時。學校緊急通知家長送急診,輾轉才找出病因。儘管每天乖乖吃藥,但呂小弟弟平均每個月都會發作1次,頻繁往返醫院,甚至一度休克,讓爸媽相當心疼,每天提心吊膽的,因此考慮接受電燒手術。

呂小弟弟的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小兒心臟科教授邱舜南說,大約每千人就有2到3名兒童有心律不整,發作時可能忽然心悸、臉色蒼白、胸悶、胸痛甚至昏厥,爸媽經常匆匆忙忙帶小朋友來急診,需要注射治療,而心導管電燒手術是唯一能一勞永逸的方法。

邱舜南說,傳統的心導管電燒手術需要以X光定位,讓醫師瞭解導管在體內的位置,但X光有輻射線問題,平均暴露量爲6到25毫西弗,相當於200到800張胸部X光片的量,對於小朋友來說,未來10到20年可能帶來不好的影響。2016年發佈的一篇文獻顯示,10多歲的小朋友接受一次心導管電燒手術,終其一生癌症死亡率增加30到40倍。

「做醫師的要想辦法幫小朋友減少輻射暴露。」邱舜南說,臺大醫院在2016年引進無輻射3D定位電燒技術,用電阻和電磁場特性,定位出導管在體內的位置,輻射暴露可從20幾分鐘降到0分鐘。這項技術最早在美國發展,但還無法達到完全零輻射,而臺大醫院2023年正式達到100%零輻射,連複雜性的心律不整電燒也能做到。

臺大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曾偉傑說,過去沒有人覺得可以用無輻射方式做電燒,當開始做的時候,所有心臟科醫師都問說「真的可以做嗎?」因爲過去醫師受的訓練和習慣都是需要X光,這件事對他們來說,就像是全新的眼睛在看世界。

兒童心律不整無輻射治療技術,已在2020年3月成功爭取納入健保給付,而成人也可以自費使用。曾偉傑說,最直接受惠的是孕婦,如果心律不整無法控制,過去是用鉛衣遮肚子,但仍難免有輻射暴露,可能影響胎兒發育。臺大醫院小兒部醫師盧俊雄說,零輻射不只是保護病人,醫療從業人員也有好處,即使穿鉛衣也只有保護到身體,其他部分還是長期暴露在輻射中。

呂小弟弟手術後半年,心律不整都沒有再發作,回家常常開心的跟媽媽說「我今天跑了幾分幾秒」,讓家長心安許多。媽媽欣慰地說,現在孩子不需要服藥,只要定期追蹤,就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樣正常成長。臺大醫院小兒部教授吳美環說,有顧到孩子的未來,心中是有喜悅的,相信有一天全臺灣的孩子都能享受到無輻射心導管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