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股、臺幣跌不停 外資掀逃難潮的真相

外資持續撤出臺灣資本市場。(本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1到8月,外資賣超臺股已破兆元臺幣,爲亞洲資本市場之最。(圖/財訊提供)

根據《財訊》報導,臺灣時間9月1日中午12時3分,金門駐守部隊首度擊落一架入侵獅嶼限制水域的中國無人機;美國財經網站彭博卻不等閒視之,立即撰文指出這正是臺灣與中國「地緣政治風險升級」的鐵證。

《財訊》報導指出,自俄烏開戰後,臺灣不僅被指爲下一個戰爭熱區,也讓外資持續撤出臺灣資本市場,今年1到8月,外資賣超臺股已破兆元臺幣,爲亞洲資本市場之最。

「我的外資券商朋友們,今年都有很深的無力感;不管臺股半導體、生技、金融,體質、前景再好,客戶就是叫你撤出大中華區。」寬量國際執行長李鴻基,接受《財訊》採訪時坦言,臺海地緣政治風險已成爲基本面的一環,基金經理人也無法決定買賣,而是拉高到投資長層級的整體配置決策,也因此即便臺灣上市櫃公司家數持續增加,但是近年機構法人評論臺股的次數卻是持續減少。

「如果你是美國或歐洲退休基金的投資總監,動不動就在彭博、CNN上看到美中臺軍機、軍艦闖進彼此領海、領空的新聞,不只會把錢撤出中國,也一定會減碼臺灣。」他說。

《財訊》報導指出,李鴻基觀察,過去偏好投資臺股的外商,通常都是衝着超過四%的現金殖利率而來。但是今年以來美元升值、美國升息,十年期美債殖利率預計將回到四%;而臺股還有地緣政治的風險,高殖利率的誘因就顯得微不足道。

也因此,《財訊》分析,企業必須更主動地對外說明風險分散計劃。9月下旬,證交所與寬量國際將舉辦第12屆臺灣CEO Week,61家臺灣企業將說明如何應對臺海政治僵局。據瞭解,機構法人不會赤裸裸地提問:「臺海要是發動戰爭怎麼辦?」而是「聽說你的客戶(品牌商)叫你分散風險,你的策略是什麼?」或者質疑,「往東南亞移動後,還有下一步嗎?」

李鴻基認爲,不同產業與企業都各有其利基市場與政治經濟考量,只要能對外好好說明清楚,正是展現企業風格的最佳時機,「臺灣公司股票當然在臺灣掛牌最好,但生意是有腳的,能往最有利的地方移動,這是臺商一直以來最擅長的事,如果他們不思考這些事情,反而就不像臺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