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的真正難題

(圖/美聯社)

雖然很多人在擔心臺積電可能要變成「美積電」,但如果將美國的現實狀況納入考量,恐怕不至於過分悲觀。相比賴清德總統的尷尬澄清,魏哲家在臺大的內部演講其實說得更爲透徹。

魏哲家點出臺積電在美國設廠所要面臨的三大挑戰,即美國本地缺乏建廠經驗、法規制定複雜,以及行政程序緩慢,結果可以預料那就是讓建廠時間至少要成爲臺灣的兩倍。美國之所以開始爲製造業擔憂,根源其實也在於此,縱使川普早在上個任期就爲製造業迴流制定了諸多政策,但高企的成本和漫長且複雜的程序,就讓美資和外資的製造業企業望而卻步。

從這個角度看,臺積電決定赴美投資當然不是魏哲家在總統府記者會上所說的美國客戶需要,而是完全的政治決策,拿1千億美元當作自己甚至是臺灣的保護費。當然,如果投資建廠的進度延宕,可能也不需要真的付出這麼多錢。

話雖如此,要說此事對臺積電沒有衝擊也不可能。臺灣和烏克蘭最大的不同,在於烏克蘭的礦場資源就在那裡,可以開採但不可能搬走,而臺灣擁有的臺積電是流動的,最重要的是人才和設備,只要條件適宜,他們可以搬去任何地方,美國因爲當下種種困難會阻礙這一流動,但不代表其他地方也有這種困難。

細究一下細節也會發現,美國建廠雖然困難重重,但並不等於臺積電的優秀員工不願意搬去美國,恰恰相反的是,去美國的名額應該競爭激烈,雖說魏哲家聲稱臺灣留有上萬名研發人員,而美國只會擁有1千人,且不說美國會不會採取措施,單就吸引力而言,美國也會吸引最頂級的那1千名人才,就算臺積電有意在組織架構上將更先進的團隊留在臺灣,也難以改變這一趨勢。

換言之,只要美國建廠的大幕真正拉開,勢必會形成大規模的人員流動,建廠的節奏愈快,臺灣能留的人才愈少。對美國來說,即便投資建設的速度會有延遲,但設備是最容易搬遷的,而更爲關鍵的人才資源也掌握了精華部分,那麼臺積電本身就失去了他們的利用價值,美國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再造一個縮小版的臺積電。更重要的是,眼下川普雖然還沒有出一分錢,但隨着中美競爭進一步激烈化,美國或許會更願意拿出金錢和資源來加速這一進程。

要知道這次臺積電在美建廠,不僅僅是單一公司行爲,而是帶動了整個產業鏈搬遷,所以過去臺灣一直主張的供應鏈防線,也並非牢不可破。

還有一個有趣的可能性,臺積電員工因爲爭搶赴美名額也勢必會帶來組織內的動盪,那些競爭失敗的員工可能會心灰意冷,若在組織資源分配上再出現相對剝奪感,很多優秀員工可能也有流失的風險,這樣的話,許多同類型競爭企業勢必會成爲獲利方。字節跳動很多高階研發人員都來自百度,一度成爲業界笑談,其根源也在於百度內部的問題叢生,這或可成爲臺積電的鏡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