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立關係或受投資、政權輪替影響

臺立關係恐受投資、政黨輪替等因素影響。圖爲立陶宛國會議長希米利特(中上)10月率團訪問立法院並與立委們合影留念。(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自2021年在立陶宛開設代表處已滿2年,儘管雙方官員皆強調兩國在科技領域合作成效顯著,然而日前有立國外交官員宣稱,臺灣在當地投資遠低預期。且由於立陶宛明年總統選舉中呼聲最高的兩黨對臺立場不明,有學者認爲未來臺灣-立陶宛關係可能會受到立陶宛政權輪替影響。

《美國之音》報導,臺北和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前後開設貿易辦事處後,雙方自2021年到2022年的貿易額增長50%,合作領域涵蓋半導體和雷射技術,臺灣工研院也將於2027年以臺灣技術協助立陶宛生產半導體。立陶宛經濟暨創新部次長澤麥提斯(Karolis Zemaitis)受訪時表示,與臺灣合作成效顯著,雙方都因此獲得經濟利益。兩國也透過代表團訪問和協定加強科學研究和農業等領域的合作。

但報導稱,仍有人對立陶宛政府內部深化與臺灣關係的前景和益處抱持懷疑態度。立陶宛總統首席外交顧問斯卡伊斯潔利特(Asta Skaisgiryte)9月時曾告訴立陶宛國家電視臺和廣播電臺,臺灣承諾在當地的投資規模,遠低於立陶宛政府預期。

捷克智庫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研究員葉皓勤(Marcin Jerzewski)分析,目前立陶宛執政黨民調不理想,社會民主黨和立陶宛農民與綠黨聯盟在明年總統大選中呼聲最高,但兩黨在對臺關係上躊躇不決。

臺立關係除可能受立陶宛國內政治影響外,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上週才表示,立陶宛正和中國持續討論外交關係正常化;臺灣2021年開設駐立陶宛代表處後,中國同年內立即宣佈降級對立陶宛外交關係。葉皓勤分析,中國可能將立陶宛調整對臺關係,定爲立陶宛與中國關係恢復正常的條件。

立陶宛國際關係學者楊內裡烏納斯(Tomas Janeliunas)也表示,不應忽視立陶宛、臺灣及中國關係,因立陶宛國內政治情勢而有所變化的風險。但他也強調,就算立國反對黨贏得明年總統大選,也不太可能對維爾紐斯與臺北的關係,進行如更改臺灣代表處名稱等激進、重大改變。因爲此舉的政治成本會相當高,反對黨一旦上臺,就必須計算各種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