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貿易倡議 夢魘的開始

(翻攝畫面)

臺美啓動「21世紀貿易倡議」,我方談判代表鄧振中稱其「等了30年」,被媒體稱爲「臺美關係大突破」。平心而論,這是臺灣貿易國際化必要的發展,號稱「大突破」是言過其實;更保守地說,它很可能是臺灣夢魘的開始,必須戒慎恐懼,別陷入盲目的「大內宣」而不知。

據報導,臺美已選定11個議題,月底在華府展開首次諮商,議題包括貿易便捷化、農業、反貪污、協助中小企業貿易、數位貿易利益、勞工爲中心的貿易、環境及氣候、國營事業、標準、法規制定原則、非市場政策和作法。

其實這些幾乎都是美國近年來在「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中十分關切、且切合美方利益的內容,是美方迫使對手提高成本、降低其貿易競爭力的議題。相反地,貿易對手可獲較多利益的「關稅撤除」,此次卻不在「倡議」中。這有如國際間招待貴賓都用「海陸大餐」,但主人家青黃不接,拿掉了貴賓最期待的牛排和龍蝦,只供應湯品、麪包、前菜、點心等,改稱爲「新世紀佳餚」,只想「寄生上流」的貴賓卻大讚說它是「生平最美佳餚」,你相信嗎?

爲美方立場思考的話,可說其因國內氛圍當前無法簽署FTA,而FTA談判通常耗時數年,故可以堆積木方式先將非屬關稅的其他部分談好,甚至談好就先實施;待美方國內氛圍改變、經濟體質也已改善後,即可完成關稅撤除諮商,迅速轉爲FTA。若要把握時間、爭取時效,這個模式似乎也有可取之處。

問題是,若無關稅撤除,以上議題至少有一半是對我方不利的,而美國在各種諮商中習慣採取強硬立場,加上我官方「攀龍附鳳」的心態,屆時只會對美方唯唯諾諾、照單全收,臺灣企業界只能準備好一夕間跟上「國際標準」;至於關稅撤除部分,若美方一直沒準備好,那就只能長期做「賠本」生意了,你願意嗎?

但換個角度看,美國關切的議題也會是歐盟關切的,所以和美國談妥「倡議」議題,有助於和歐盟簽署FTA。只是臺灣對歐盟加上日本的出口,並不亞於對美出口,若和歐盟及日本都簽署公平對待、互免關稅的FTA時,當然優於和美國簽署這個沒有主菜的「倡議」,這是政府必須謹記在心的「愛臺」策略。既然歐盟和日本目前如此「挺臺反中」,若不趁勢和歐日簽署FTA,卻急着和美國簽署「利益不對等」的「倡議」,就是「賣臺」行爲,不僅不該讚美,反該加以譴責。

最後,鄧振中說他對這個倡議「等了30年」。乖乖!我國2002年才加入WTO,迄今也不過20年,鄧代表卻等了30年,的確是「超前部署」,令人讚歎!(作者爲華梵大學兼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