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千歲團義工幫忙 薪壽橋3月5日通車

臺南市紫山德善團出動近百位義工改建橋樑。(紫山德善團提供/張毓翎臺南傳真)

臺南市紫山德善團成立3年,團員幾乎都有數十年造橋鋪路的經歷,該行善團在臺南首座改建的橋樑位於後壁區下茄苳大排,出動近百名義工人力,歷時11周工期,預計3月5日通橋,特別的是,這座橋取名爲「薪壽橋」,是爲紀念已故造橋超過50年的義工蘇鶴壽,希望將他的精神傳遞下去。

蘇鶴壽年輕時在公路總局服務,參與過中橫公路、臺北大橋、曾文大橋等臺灣重大交通工程,公職生涯全心奉獻臺灣公路,工作閒暇時,也跟隨行善團體到處造橋鋪路,1983年退休後,依然持續擔任義工投入造橋鋪路的服務,去年7日7日不幸仙逝,享年88歲。

紫山德善團執行長李紀達回憶,蘇鶴壽老先生爲人隨和風趣,從不居功,並熱心地提攜晚輩,每逢工作之餘,見偏遠不良於行,畢生心力都熱情奉獻當造橋義工,出錢、出力默默行善,近9旬高齡仍每週日共同集結建橋。

李紀達說,此次改建的橋樑,連接後壁區新東里、仕安裡與竹新裡,已有50餘年歷史,原本長約20公尺、寬則不足3公尺,鋼筋裸露、毀損嚴重,總工程費近300萬元,全由紫山德善團會員每月自由捐贈100元造橋金籌措支付,去年7月17日動土。

參與的義工有嘉義近9旬的吳忠義、吳謝粉夫婦、臺南81歲的鄒明宗、鄒慶堂兄弟,平均年齡近80歲,這羣千歲團義工利用週末假日清晨自行開車或騎車到工地,完工後的橋樑寬度變成6公尺,讓居民行經時比較安全,而完工的橋取名爲「薪壽橋」,是爲了緬懷蘇鶴壽這位老義工的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