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泥純氧燃燒捕碳 臺塑微藻吸碳另類封存

成大與臺塑新智能合作設立亞洲學界最大微藻池。(臺塑新智能提供/王莫昀臺北傳真)

全球推動淨零碳排的風潮方興未艾,臺泥、臺電、臺塑等集團近年來加快腳步,建立碳捕捉、封存、再利用體系。臺泥指出,希望2030年前可獲取商業化運轉關鍵技術,將二氧化碳提純後再利用。臺塑新智能則以微藻發展另類封存技術,吸碳後的微藻,還可做用來淨化污水,做成生質柴油。

轉型能源公司的臺泥,進入碳捕捉試驗計劃領域已第12年,技術也將進入3.0版的「純氧燃燒」,臺泥表示,會先在花蓮和平廠水泥生產線上,建設年捕獲10萬噸的二氧化碳試驗生產線,導入此純氧燃燒技術,目前正進行試驗環差及工程建設前置作業,預計2026年底完成,希望2030年前可獲取商業化運轉關鍵技術,但臺泥不會去做碳封存。

臺電則砸下8億於臺中電廠建置「減碳技術園區」,區內打造一座「碳捕集試驗場」,預計2025年前把中火9、10號機組排放尾氣二氧化碳捕捉下來,初期每年僅能捕獲2000噸,會拿來種草莓、番茄,或賣給工業氣體廠商做乾冰、滅火器,長期量體增大,則得找地方封存。

臺塑集團也積極投入碳捕捉、再利用行列。如臺塑以仁武廠的汽電共生廠做爲驗證場域,研究自煙道氣捕獲二氧化碳,並轉化成烷烴的創新制程技術,已完成場域驗證。南亞麥寮EG廠在透過碳捕捉後,提供下游廠商生產醋酸及液態二氧化碳,目前每年可減少10萬噸碳排放量。

臺塑新智能更跨足微藻吸碳領域,總經理劉慧啓表示,公司與成大合作於今年2月成立澄灝公司,透過微藻光合作用捕捉二氧化碳轉換爲氧氣的效率,較一般陸域植物高出20倍以上,只要找到合適地點,每公頃土地置入柱式微藻,每年吸收二氧化碳量爲5000噸,遠超佔地26公頃大安森林公園的60噸。

他指出,微藻吸碳後,可做污水淨化,減少重金屬等含量,並較一般污水處理廠減少7成污泥產出量,最後還可做成生質柴油,可謂另類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