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研究101大樓 9至21點人流多最搖

臺師大研究團隊表示,101大樓主頻振動幅度較大的時間段,正是人類活動較活躍的時期,即9時至21時。(王英豪攝)

臺師大地球科學系博士生陳耀傑,分析臺北101大樓的連續振動紀錄,發現「溫度越高,頻率越高」、「風速越高,頻率越低」,以及「人流」造成早上9時至晚上9時的振動幅度較大,提供未來分析「建築物健康程度」的監測手段,成果登上《美國地震學會公報》期刊( BSSA)的封面。

臺師大地科系教授陳卉瑄與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黃柏壽組成研究團隊,觀測分析佈設於臺北101大樓的地震儀陣列,而陳耀傑是其中成員。

陳耀傑說,對於「建築物健康程度」分析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如美國和日本等,都持續進行;然而,針對像是101大樓這樣的高樓,持續監測卻是非常少的,而臺灣又處在臺風與地震頻繁的區域,種種條件使得101大樓的科學研究價值極高,也理所當然成爲團隊研究的主體。

研究團隊除了利用安裝101大樓90樓的地震儀,觀察它的連續振動紀錄,並且採用「隨機遞減技術」,分析建築物的「主頻」與「阻尼比」,距101大樓約1.06公里的中央氣象局信義測站觀測資料,包含雨量、氣壓、溼度、溫度、風速、風向的連續資料,也成爲分析目標。

研究顯示,在「短期」觀測紀錄中,1天內,主頻振動幅度較大的時間段,正是人類活動較活躍的時期,即早上9時至晚上9時。而這一點,也是令研究團隊相當振奮的研究成果之一。臺師大說,這篇研究彙整、討論全世界高樓層的連續振動分析成果,樹立了目前爲止最高樓層所能看到的振動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