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2024總統大選多重要?《衛報》:定調未來美中關係
代表民進黨、國民黨、民衆黨參選臺灣2024總統選舉的候選人賴清德(左起)、侯友宜、柯文哲,去年12月30日在總統候選人辯論會現場彼此致意。(資料照/美聯社)
臺灣總統大選即將在本週六(13日)投票,全球上百家媒體已派員抵臺觀選。英國《衛報》駐中國大陸記者分析臺灣選情指,這座島嶼雖小,總統大選結果對於世界局勢影響深遠,當選人將爲未來數年美國與中國兩大強權之間的關係定調。在選舉進入倒數計時的最後一週,選民認爲中國因素是最小的問題,經濟發展纔是多數選民心中的「重中之重」,將是新任總統最迫切的難題。
《衛報》資深駐中國大陸記者霍金斯(Amy Hawkins)8日專文彙整在2024全球大選年吸引國際目光的臺灣總統大選,除了簡要分析三黨候選人,也提及主要議題在這場選舉的份量。
中方在兩岸關係持續發出「終將統一臺灣」的訊息、甚至不排除武統,美方以戰略模糊的姿態表達會在臺灣受到中方武力侵犯時出力援臺。臺灣成了中美關係最大爭點之一。對於臺灣選民而言,3位候選人誰能維持臺海和平固然重要,但中國因素以外的諸多問題也受到選民關注。這場選舉的結果勢必對於區域關係產生效應。
賴清德代表民進黨角逐臺灣下一任總統。(美聯社)
執政的民進黨認爲,臺海和平現狀仰賴臺灣在世界舞臺獲得更牢固的國際關係。中方批評爲「麻煩製造者」的賴清德代表既有政權延續,但有分析家認爲他在美國華府不若現任總統蔡英文受到歡迎,駐美代表蕭美琴出線成爲副手也就有跡可循。總統蔡英文助選時喊出「要有尊嚴的和平」,彰顯抗中態度。
新北市長侯友宜代表國民黨挑戰2024總統大位。(路透)
代表國民黨挑戰大位的侯友宜出身警界,在新北市執政頗受歡迎,致力於拉攏年輕選票的國民黨企圖藉由他基層出身的背景吸引更多選民,但侯友宜這種相對於國民黨傳統菁英掛帥的「平凡人」形象,也讓有些人質疑他是否有能力領導臺灣在中美角力之間取得微妙平衡。侯友宜主張與中方增加經濟互動、展開對話以謀求兩岸和平,因此難以擺脫親中標籤,他仍強調「票投民進黨等於把所有人送上戰場」。侯也抨擊民進黨過去8年執政並未改善人民生活,提出公託、年輕人購屋等社會政策政見。
柯文哲代表民衆黨參選總統。(路透)
代表民衆黨出馬的臺北市前市長柯文哲以外科醫師背景打造「技術官僚」形象,試圖以中間路線說服選民他纔是可靠的安全牌,但他的政策主張與國民黨接近。然而柯的醫學背景發言並非無往不利,他去年10月以「前列腺癌治療」比喻兩岸關係時表示,攝護腺癌患者經過治療可活10幾年、「硬要挖除敵人可能死很快」,以此表達臺灣人應學着與敵人共存,結果他飽受批評,就連臺灣泌尿科醫學會也不支持、鄭重澄清「手術也是重要治療方式之一」。
「戰爭與和平」多年來是臺灣總統大選必論議題,但經濟問題在這次大選更受重視。超過3分之1的臺灣人認爲,經濟發展是下一任總統最迫切的議題,也是選民心目中最重要的議題,許多民衆覺得物價太高,賴、侯都開出提高最低工資的競選支票以吸引年輕選票。
實務層面而言,經濟辯論難以擺脫政治問題。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劃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認爲,經濟議題的辯論最終無法脫離兩岸關係層面。
臺灣能源97%仰賴進口,2017年、2019年、2022年都曾發生大規模停電,能源安全廣受選民關切。倘若中方出手封鎖,臺灣的天然氣、煤炭、石油儲備量只能維持200天,重啓核能議題因而成爲本次大選另一重大議題。
臺灣大選結果將爲2024全球地緣政治定下基調,不過,直到11月美國大選結果出爐之前,中美關係都不會太穩固,角力場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