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2歲幼兒每天使用3C逾1小時 恐對情緒發展不利

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張鑑如(中)負責執行的「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劃」。(國科會提供)

家庭環境是幼兒情緒能力發展的重要關鍵,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張鑑如執行的「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劃」研究團隊發現,幼兒使用電子產品人數比例很高,1歲時即有6成,2歲後更高達9成,且使用時間長,2歲時每天即超過1小時。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越長,幼兒情緒能力發展越不利。

張鑑如表示,幼兒的情緒能力並非全先天養成,後天環境學習更重要,除了9成幼兒在1歲時以發展出基本情緒表達能力,情緒調節能力則是僅約30%的4幼兒歲可經常作到,可見較爲困難。

張鑑如指出,調查也發現,幼兒所經驗的家庭系統各因子分數越高,幼兒整體情緒能力表現越好,可見後天家庭環境和學習對幼兒情緒能力扮演重要角色。

張鑑如提到,家庭環境是幼兒情緒能力發展的重要關鍵,家庭環境的因素,例如家長的正向迴應、多樣環境、親職參與、親子共讀等,對幼兒情緒能力發展都具有正面的影響。然而調查發現臺灣家長正向迴應頻率,隨着幼兒年齡增長有稍微減少或愈漸平緩的趨勢,提供多樣的環境和親子共讀也有待加強。

張鑑如說,超過26%的幼兒至4歲時,仍從未或幾乎沒有親子共讀的經驗,家長每天與孩子共讀的比例不到2成,遠低於國外的6成;經常帶孩子去書店或圖書館的家長比例至幼兒4歲時也不到2成。

在親職參與部分,張鑑如說明,主要以母親爲主,父親雖有參與但程度顯著低於母親。幼兒使用電子產品人數比例很高,1歲時即有6成,2歲後更高達9成,且使用時間長,2歲時每天即超過1小時;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越長,幼兒情緒能力發展越不利,且這樣的關聯在幼兒1歲時即出現。

國科會表示,自103年補助「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劃」,是華人地區第一個以幼兒發展爲核心的大型調查。計劃於105年開始蒐集「3月齡」及「36月齡」2組具代表性的臺灣幼兒樣本問卷資料,資料已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釋出,可提供相關人員使用,以探索與幼兒發展相關議題。

國科會說明,本次發表的樣本爲計劃「3月齡」組幼兒,分析幼兒在1到4歲時由家長或主要照顧者所填寫的問卷資料,樣本總人數爲602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