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長新冠」盛行率14%高於大陸 陳秀熙籲恢復門診

臺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臺灣雖沒有本土研究,但若以國際研究加上公衛模型推估,新冠Alpha至Omicron變異株不同時期,臺灣長新冠盛行率約6%至14%。本報資料照片

新冠疫情流感化,許多民衆已不再擔心染疫。不過,近期長新冠問題備受討論,有中國大陸學者研究,長新冠盛行率超過8%。臺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臺灣雖沒有本土研究,但若以國際研究加上公衛模型推估,新冠Alpha至Omicron變異株不同時期,臺灣長新冠盛行率約6%至14%,因鑑別診斷不易,呼籲政府重新啓動長新冠門診。

陳秀熙說,反覆感染新冠病毒,恐導致病毒滯留在體內眼睛、淋巴結等處,而病毒不斷存在人體內,影響T細胞與免疫系統功能,造成自體免疫問題,帶來全身性問題,有其長期發炎導致的心血管、腸胃道疾病、腦神經病變等,還可能激活體內潛伏的皰疹等病毒,或影響腦部神經元,造成記憶力衰退、注意力難集中的「腦霧」症狀。

長新冠運動後不適症(PEM)是另一項國際期刊關注的長新冠症狀。陳秀熙表示,這類症狀通常在運動、工作後發生,但不是運動所導致,而是歷經工作的生理、心理壓力後,會出現如同剛運動完的極度疲勞症狀,並伴隨肌肉、關節疼痛,且難以恢復,有些患者症狀會持續長達數週,甚至染疫後半年內仍有頭痛、睡眠障礙、心悸等狀況。

陳秀熙表示,近期一項研究發現,長新冠患者最大氧氣攝取量、輸出功率明顯低於健康民衆的對照組,心血管功能雖沒有顯著異常,但骨骼肌對於氧氣的利用、粒線體功能均受到傷害,影響患者肌肉耐力的表現,並讓患者容易疲勞,還會進一步對免疫功能造成影響,呈現免疫失調狀況。而誘發PEM的因素包括輕微運動、家務勞動等身體活動,學業、情緒等心理壓力,以及感染、環境變化等外部壓力源。

過去長新冠並沒有明確診斷標準,但近期陳秀熙參與的一項經濟學人雜誌研究,已訂出長新冠從心血管、腸胃道疾病、腦神經病變等各層面的影響,且有國際期刊陸續跟進。不過,患者該到哪一科別就醫,仍是問題。對此,陳秀熙建議,政府應恢復新冠期間於醫院設立的長新冠門診,有長新冠問題的病人先到門診評估後,再依其症狀表現,分流至社區醫療羣的身心科、腸胃科、腎臟科等診所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