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何時需要擴大廣篩?臺大提出4時機:本土病例大幅增加

▲以「檢驗覆蓋率」來看,臺灣廣篩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圖/翻攝自臺大公衛學院4/13抗COVID-19說明會)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疫情讓社會各界受到衝擊,何時才能恢復往日活動?臺大公衛學院認爲,疫情控制與篩檢也有密切關聯。許多國人關心「臺灣篩檢程度是否足夠」,臺大醫院臨牀副教授李建璋認爲,其實從檢驗覆蓋率來看,臺灣每篩檢120人得出1人陽性,已經是廣篩且「遙遙領先他國」,但何時需要再擴大篩檢?他提出4個時機,包括「本土病例大幅增加」等因素都是指標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今(13)日召開抗新肺炎(COVID-19)說明會,邀請臺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牀副教授李建璋提到,防疫基本原則就是在早期辨認出會傳染的人並予以「隔離」,南韓的廣篩成效便是最佳案例,透過大幅篩檢並將其隔離治療後,讓疫情獲得控制。

而臺灣篩檢的程度到底夠不夠?李建璋表示,其實不是從總量數據來看,也不是指在車站公共場合設置更多篩檢站來看,而是要從「檢驗覆蓋率」來觀察,也就是篩檢多少人,得出多少陽性。目前臺灣每篩檢120人,得出1人陽性(確診);而韓國約篩檢50人、澳洲約55人,得出1人陽性,代表臺灣篩檢的覆蓋率較大。

他說明,美國川普總統雖然號稱世界最大篩檢,但從覆蓋率來看,該國每篩檢10人,得出1人陽性;尤其紐約篩檢2人,就有1人陽性,顯見「紐約還有很多潛在人口是新冠肺炎,都還未被檢查出來」。因此臺灣已經是屬於「廣篩」的程度,遙遙領先世界其他國家。

▲臺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牀副教授李建璋,臺灣要再度擴大篩檢的4個時機。(圖/翻攝自臺大公衛學院4/13抗COVID-19說明會)

但何時要再度擴大廣篩範圍?他提出4個時機包括:「本土病例大幅增加」、「社區傳染病例增加」、「陽性率下降至1/50」,以及「出現超級傳播者」。若發生這4者之一情況,擴大篩檢對象包括確診病人的接觸者與居住社區,還有以他的生活圈同心圓再擴大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