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如何突破無感經濟

臺灣的經濟不振,另外一個指標是實質薪資停滯近17年。臺灣人民很勤奮,在製造業上我們一直是資訊與通信科技(ICT)的世界製造強國,我們擁有大量的國際專利,高居世界第4。但是爲何現在經濟成長,薪水卻不漲,大家無感?

要發展經濟,全民有感,不能只靠製造業。去年我國一級產業(農林漁牧)GDP佔比只有 1.6%,二級產業(工業)佔比也只有35.2%,第三級產業(服務業)佔比則高達63.2%。另外論就業人口占比,去年我國一級產業是4.9%,二級產業35.7%,與GDP佔比差不多,但第三級產業爲59.4%,略少於60%,但還是最大宗。因此,發達服務業是重中之重。

服務業的管制太多,條條框框,把自己給掐住,因此形成了悶經濟。我們看到現在的社會,大家競相開早餐店、賣雞排、經營咖啡屋及泡沫紅茶店,但這些沒有跟世界接軌,薪水就是隻有在地的低薪行情。我們要如何發展經濟,改善薪資,未來最重要的是發展跟國際接軌的服務業。以下分幾個重要的方向討論。

金融服務,迄今臺灣已經連續36季資金外流,4000多億美元在國外爲人作嫁,賺點蠅頭小利,可是這部分又把臺灣的金融菁英吸收到海外,在外國消費、繳稅。我們是坐在金山銀山上面,不懂得利用既有的寶物來賺錢。爲什麼我們不鬆綁金融管制的條條框框,把我們的錢跟人都吸回臺灣,甚至吸引更多的外國資金及人才來爲我創造GDP?從1980年代起,臺灣創造高科技的奇蹟,全世界對臺灣的資訊與通信科技都刮目相看,爲什麼我們不能把有興趣發展集資的高科技公司吸引到臺灣來上櫃、上市?爲什麼我們不能把全世界想投資高科技的人也吸引到臺灣來接受我們提供的服務?以金融來拉動律師、會計師的國際服務,是國際歷史經驗。

國際醫療可以讓臺灣的醫療技術在國際上發光發熱,臺灣的健保國際稱羨,但這也是某種程度壓榨醫師、護理人員的辛勞。配合觀光及結合國際有名的醫療機構,把國際健檢、外國富人醫療的機會帶來臺灣,全部自費,不佔用健保資源,用歐美行情收費,相信可以大幅提高臺灣的醫療產值。

透過電商平臺,要把臺灣中小企業好的產品、文創產品賣到全世界,要跟大陸、東南亞,甚至歐美的電商平臺相連結。大陸的11月11日光棍節,阿里巴巴所屬的天貓公司在2018年當日營收已經將近2135億人民幣,摺合近1兆元新臺幣。臺灣可以提供好的產品、很好的技術,發展電商服務,與大陸語文相通、文化相同,對大陸13億人口的市場有足夠的瞭解,對歐美時尚潮流有相當的掌握,就有非常好的機會。

國際教育,依現行規定,外國大學要在臺灣設立分校非常不容易,那麼我們就可以在自貿區內放鬆相關規定。當時教育部長蔣偉寧就表示已經有7所國際名校,將在「自由經濟示範區創新教育」的計劃下,來臺先開設學位專班與學分課程,第2階段再設立獨立學院或分校,達到臺灣高等教育可以培育國際人才的目標,惠人利己。另外,新加坡這幾年有很多與大陸合作的人才培訓,我們應該排除萬難,效法新加坡,發展各式各樣的人力資源培訓、產學合作課程,給臺灣教育產業更大的發展機會。

觀光旅遊,更是跟庶民有關重要的服務業。雖然最近大陸自由行不能來,我們應與世界的郵輪公司合作,讓郵輪來停靠,一次就是近萬人來觀光消費。臺灣好山好水,景點有看頭,承辦國際賽事、文藝活動,讓臺灣更有吸引力,國際觀光客就會蜂擁而至。大力發展觀光旅遊,全民就可以雨露均沾。

過去臺灣的經濟發展是靠製造業開創,因此透過研發延續產業製造優勢,是我們發展經濟的守成條件;但發展服務業,創造更大的附加價值,纔是提高薪資、突破經濟困境的重要方向。

(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資深顧問、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