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軟體新創 開闢三大新局

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新創環境與實力逐漸成熟且備受國際肯定,加上疫情影響給予臺灣新創更多嶄露頭角的機會,更促使臺灣新創生態圈悄悄地發生改變。

轉變一

新創接力IPO 市場添動能

新創「出場(Exits)」一直是資本市場關注的議題,唯有能使投資人獲利出場(資本利得)才能帶動資金活水,並活絡新創生態。一般而言,新創出場的機制分爲兩種:併購(M&A)及首次公開發行(IPO)。過去臺灣軟體新創以IPO出場的新創較少,但2021年卻是特別的一年,臺灣四家新創陸續在國內外上市,包含前進日本的沛星科技(Appier)、加拿大的軒饌廚坊(Just Kitchen),甚至預計2022年第一季赴美那斯達克借殼上市的睿能創意(Gogoro),以及在臺灣證交所掛牌的九易宇軒(91APP)。

2021年的IPO潮並非是偶然,而是臺灣新創充分發揮韌性及實力的機會,在疫情下成功幫助產業轉型賦能,同時伴隨着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新崛起的借殼上市管道,使得2021年臺灣IPO新創百花齊放。

臺灣新創成功IPO更爲新創市場增添強大的動能,過去臺灣投資人爲了在有限期間(7~10年)內基金獲利退場,因此多關注投資成熟公司,而2021年臺灣新創IPO的成功故事,使得投資人看到臺灣新創合理可行的出場機會及相當的潛在報酬,成爲投資臺灣新創的誘因。此外,對於新創而言,IPO的成功案例無疑是爲臺灣新創打了強心劑,展望2022年已有不少臺灣新創宣佈短期內將朝向IPO目標邁進,顯示IPO不再是臺灣軟體新創遙不可及的目標。

轉變二

出海成標配 海外投資人涌現

相較傳統軟體產業以套裝軟體一次性支付的方式販售,軟體新創多以SaaS訂閱製爲主,不過訂閱制的單價偏低,因此普遍需要大規模的市場做爲支撐,並藉此向投資人募資以度過新創初期的燃燒率。然而,臺灣內需市場小,在網路與軟體無國界特性下,「出海」成爲臺灣軟體新創的重要課題之一,發展「臺灣+1」(臺灣以外,再加一個市場)成爲軟體新創成功生存且持續獲得投資的策略。

觀察近期成功募得大筆資金的新創,其中一個標配爲「出海」,臺灣新創除了佈局美國市場外,由於地緣關係、人口紅利、轉型需求等因素,日本及東南亞市場更是臺灣新創積極拓展的重要目標。

隨着臺灣新創在海外知名度逐漸打開,加上美中貿易戰、臺灣防疫成績備受肯定等因素,國際創投熱錢也開始關注到臺灣新創市場,海外投資人不斷涌入,包含日韓、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等地國際創投紛紛投資臺灣新創,並帶來更豐沛的國際化資源。同時顯示臺灣新創的技術、人才已具備接軌國際的能力,在國際市場的能見度大幅提升,有助於被更多國際投資人納入投資雷達當中。

轉變三

正向循環 以新創驅動創新

過去臺灣企業對於與新創合作多是抱持觀望的保守態度,然而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各產業不得不加快數位轉型速度與深度,而企業爲加快創新速度,積極進行外部創新。由於新創相較於大企業無須考慮過去包袱,只要專注在新產品或服務找到市場定位,更具有彈性的特性。因此臺灣中大型企業開始以各種模式與臺灣新創合作,希冀藉由新創的創新技術、創業家思維,以及靈活組織等,因應新經濟與新常態帶來的影響與衝擊。

尤其是2021年伴隨新創陸續IPO、成功爲產業轉型賦能等,不少臺灣企業開始勇於嘗試投資新創,或是加大力度並以多元的模式與新創合作。以電子業來看,緯創資通透過AppWorks成立垂直加速器,目標尋找AI、物聯網、雲端與資安領域,並投資多元領域的新創,希望爲原有事業之外提供新成長機會。以服務業來看,PChome自2021年7月以來,連續投資併購6~7家新創,從本業電商物流、電子支付,到金融科技、旅遊娛樂平臺等,積極拓展新領域並縮短學習曲線等。

臺灣正掀起一波企業參與新創(Corporate Startup Engagement, CSE)的浪潮,臺灣企業企圖透過與新創合作,爲自己注入創新的DNA,在此同時,對於新創而言,則有更多機會與中大型企業共同驗證市場,並獲得客戶/量產/投資/平臺等資源,有助於提升臺灣新創的實力。

展望未來,隨着臺灣新創生態圈愈來愈活絡,投入新創育成的企業、投資人與創育機構等愈來愈多,將有助於臺灣新創持續累積養分及能量,同時伴隨着IPO熱潮、海外投資人涌現、及企業積極投入新創等三大改變,將有助臺灣新創生態圈產生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