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疫情正在登頂路上 醫曝壓低曲線6條件

臺灣疫情不斷升溫,醫護人員在車窗邊爲民衆採檢。(黃子明攝)

本土連2天破5千例確診,重症科醫師黃軒表示,臺灣疫情目前在登頂的路上,要壓低新冠肺炎的擴散曲線有6個條件,分別是維持足夠且快速篩檢、入境者一律隔離採檢、全國疫苗接種率夠高、維持戴口罩、高低風險評估管理及醫療量能足夠。另外民衆也要遵守相關防疫措施,並儘速接種疫苗。

黃軒今(26日)在臉書發文分享,新冠肺炎的擴散曲線有2種,一個是瘦高的尖峰,像是韓國和英國,疫情突然升高,導致死亡率上升、會犧牲很多國民的生命,因此又被稱作是壞曲線;另一種就是胖矮的高峰,紐西蘭與新加坡都屬於這種丘陵型的山頂,通常山頂不會升太高,但戰鬥時間會拉長,緩慢移動曲線,死亡率不會太高,是減災防疫措施有效的狀況下繪製出來的曲線。

黃軒透露,若已在山坡腳下要如何開始減災、壓低曲線呢?其實有6個事情可幫助減少災害的傷害。首先是維持足夠且快速的篩檢,當大量的病毒在社區中活躍,這些篩檢工具充裕足夠,是最基本的減災要求;接着是入境確診者一律檢疫隔離,境外移入個案確診一律隔離或自主管理,這樣才能保障國內人民不被傳染。

黃軒指出,第三個就是全國疫苗接種率夠高,研究發現全國疫苗接種率要80%纔夠安全,而現在境外都是Omicron病毒抗體,第三劑的全國接種率至少要80%纔可以有效抵抗Omicron病毒;另外就是繼續戴口罩,雖然各國邊境逐步開放,但相關研究仍建議大家繼續戴口罩,尤其是臺灣的疫情擴散,正在登頂的路途中。

黃軒透露,下一個是高低風險評估和管理,可依照高低風險區域、有無打疫苗、參加過哪些活動,評估是否要隔離檢疫或自主管理,這些高低風險分艙分流,作好個別風險管理才能壓低曲線;最後是醫療量能足夠,要有足夠的醫療應變能力,隨時可擴充的醫療量能,因應中度患者恐需住院、重症患者要住加護病房的需求。

黃軒也說,疫情曲線是全民與政府一起繪製的,民衆除了要繼續遵守戴口罩、勤洗手、維持社交安全距離與實名制等規定,另外民衆最好也戒菸、戒酒且不要熬夜,加強身體免疫力,並控制好本身有的慢性疾病,最後就是可以打疫苗的人也趕快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