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銀行家/科技巨擘瘋搶AI人才 PTT之父嘆「臺灣有卻留不住」
▲2017年是人工智慧搶盡鋒頭的一年,不少新創公司正積極搶攻這塊大餅。(圖/視覺中國CFP)
近年來,各界喊着發展AI(人工智慧)喊得震天價響,究竟AI商機的餅有多大?根據IDC(國際數據資訊公司)的估算,全球人工智慧的市場規模將從2014年的172億美元來到2019年的486億美元。麥肯錫的研究報告則指出,至2025年,AI的顛覆性技術將給全世界帶來多達14兆至33兆美元的經濟效益。
有鑑於此,政府已對外宣示,2017年正式進入「AI元年」,科技部也估計,未來將投入160億元建立AI的研發平臺與服務。由此可預見的是:未來各個行業都存在大量AI人才缺口,所以國內也積極培育相關的數位人才與產業。
對於長年以科技製造業聞名的臺灣,有哪些機會與挑戰?對於金融業而言,又該如何面臨這波AI浪潮?這是全業界最關注的。
爲了配合政策,併成爲推動AI產業鏈發展的推手,資訊軟體協會號召產官學界攜手合作,11月16日共同成立「AI大數據智慧應用促進會」,目標是成爲國內第一大AI智慧應用服務的推動平臺,期盼未來無論是在B2B(企業對企業)或B2C(企業對消費者)領域,都能讓AI應用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產業AI化、AI產業化根據AI大數據智慧應用促進會的統計資訊,目前報名參加AI大數據智慧應用促進會的單位,已來到415家,其中375家都是一般產業主,其餘則是學校、研究單位、政府機關等。
「Soft power is changing the world(軟實力正在改變全世界)。」資訊軟體協會理事長邱月香於成立大會致詞時指出:「AI的出現,讓大家重新思考軟實力與硬實力加乘後的影響力。」
此時此刻,「AI大數據智慧應用促進會」成立,還有一項意義:臺灣產業轉型,正面臨「五缺問題」(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的瓶頸,如今AI技術銳不可當,各界專家齊聲指出,AI大數據智慧應用或許是五缺問題的關鍵解方。
經濟部長沈榮津表示,不論商業、農業,甚至是營造業,都有越來越顯著的自動化趨勢,運用人工智慧技術促進「產業AI化」、「AI產業化」,也是政府既定的重要政策。促進會甫成立,便吸引超過400個單位加入會員,其中9成都是一般企業,顯見業界普遍都已經嗅到AI時代正式到來的趨勢。
AI大數據智慧應用促進會會長、程曦資訊公司總經理張榮貴表示,爲了配合政府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政策」,全面啓動產業升級轉型,工業、製造業必須走向「服務化」,而服務業也必須更科技化、國際化,提供更多加值服務。
張榮貴也強調,發展A I應用,「數據」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臺灣擁有世界聞名的製造業技術與人才素質、優質的醫療及服務,又有完善、豐富的勞保與健保資料,這些數據將來都會成爲推動產業AI應用的利器。
不過,邁向「AI元年」後,如何成爲產業界的新興應用?臺灣以中小企業爲主,政府應該積極鼓勵各產業開放資料,將典範轉移到中小企業,進而創造新的智慧應用、智能服務。
日後,促進會將以「服務機器人應用」、「人機協作應用」及「服務創新應用」爲主軸,推動產業AI化,並結合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找尋產學合作的好機會,落實AI研發成果,應用到產業面、生活面上。
全世界都在挖角AI人才
臺灣在發展AI方面,的確有其優勢,包含大量且素質整齊的人才、頂尖的學術研究能力,以及臺灣廠商強大的硬體制造能力。不過,當然也還有許多困難必須克服。雖然臺灣有發展AI的合適人才,但如何「留住人才」,又是大哉問。
「論人才,我們絕對是國際上一流的。」全臺最大社羣BBS論壇創辦人、臺灣AI實驗室創始人杜奕瑾感嘆,相較於亞洲其他國家,臺灣培育AI人才的能力固突出,但吸引、留住人才這一塊,還有加強的空間。根據他的觀察,全世界都在積極挖角AI人才,唯有臺灣,他真的感受不到那種魄力。他也建議,目前臺灣可以設計一些相關證照,讓有興趣與相關專業的人來考取。
再者,習慣製造業的思考模式,欠缺軟體思維、用戶導向思維,也是臺灣發展AI應用一大弱點。杜奕瑾強調,AI要創造的是新的體驗,「絕對不要複雜,是你我身邊、藏在我們身邊,最容易感受到的體驗。」比方說,金融業的客服數據應用、精緻農業的應用,就是「有感」的體驗。
杜奕瑾也提醒,除了將AI應用於產業外,臺灣更不能忘記,應該開始走向「A I產業化」,唯有供應、需求兩端同時被扶植,產業鏈纔會完整。
目前臺灣多數都還在談「產業AI」,但如果不將AI技術本身也發展爲一項產業,技術根基將會快速流失,喊着發展AI可能就慢慢淪爲口號,也是我們必須慎重留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