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語文老師振聾發聵發言:日韓搶佔文言文,你們卻刪掉經典古文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古文、英語到底有啥用?”

“文言文,學那麼多年,高中畢業全忘了……”

“高考三大主科,語文、英語佔了三分之二,根本就不利於真正人才的培養……”

近年來網上類似的聲音太多了。

想要去掉文言文的,可不只有我們這邊的部分人,我們國家的臺灣的一些政客、教育專家、課綱專家啊,都在努力去文言文化,努力去“中國”化。

臺灣語文老師振聾發聵發言

這兩天一個臺灣的語文老師一席發言獲得無數人點贊,又剛又直,又有深度。

這位語文老師說,日本的明星中學、頂大入學考試,都對我們中國的文言文有嚴格的要求;隔壁韓國搶孔子,爭着說孔子是韓國人,可是我們呢,課綱專家、教育專家在努力去“中國”化。

她指出課本上刪除了很多經典文言文,比如說顧炎武的《廉恥》,比如說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

全世界都羨慕我們保存完好、流傳至今的傳統文化,全世界都羨慕我們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而一些人卻因爲各種原因想要去掉這種珍寶。

好在還有文化人願意爲之發聲,就像這位語文老師所說,這是自斷經脈。

還在想減少古文高考分值嗎

其實這些年,網絡上關於“減少古文佔分比”的呼聲越來越高,原因只有一個:學這些東西有用嗎?

還有一種聲音認爲,語言的分值佔比較高,無形中就增加了女生的比例,擠掉了一些擅長理工科的男生的比例。

這種論調也有意思,這可能只是建立在一個自己的認知上。

據我所知,很多工科非常厲害的男生,語言水平也比較高,有極少數極度偏科的男生,數理化非常優秀,語文卻學不好。

因爲一切知識都是靠文字傳播的,理解力到位才能學得好,數理化能夠學精、學好,理解表達能力通常也不會拖後腿,語文還不至於成爲“拖後腿”的科目。

唐詩宋詞文言文,是一種傳承,即使經歷了那麼多年,經歷了多麼多戰亂,這些文化的精髓依然傳承至今,這是值得榮耀的一件事。

如果真的一刀切,因爲個人覺得工作、生活中用不到,那這一部分文化就要夭折了,這是多大的損失啊。

適度即可,沒有必要增加,也千萬不能減少了,目前設定所學已經足夠爲一些有興趣的人打下來好基礎了。

我們的孩子如何才能學習好一門語言

爲什麼古代的人,很多人都能出口成章?因爲他們從小生活在那樣一個環境裡,尤其是在文化發展達到頂峰的宋朝,民間普通老百姓,隨便挑一挑都是雅人。

所處的環境決定了人們的整體水平是高的。

這和學習英語是一個道理,語言是相通的。

既然是必須要學習的,因爲考試一定要考,那就不要再抱怨了,如何才能學習好,纔是我們應該關注的主要問題。

方法只有一個:滲透到生活中,多讀多看,從小多接觸,學習起來難度就會大大下降。

舉個簡單的例子,朋友的老公總成績不錯,但是語言學習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給他拖了後腿,朋友生了兒子以後,就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從語文到英語,孩子現在4歲了,已經有了明顯的語言優勢。

數學,真的要看天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學起來非常容易,但是語言卻不一樣,只要接觸的夠早、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語言素養就形成了,語言水平自然而然就提升了,學習起來就容易多了。

這是個人經驗吧,如果一定要說天賦,人和人的天賦肯定有所不同,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每個人都有機會學習好一門語言,關鍵在於如何啓蒙、家庭環境、父母引導方式。

結語:

從文化傳承上來看,古文包括古詩詞和英語的分值都不會下降,我們要更加愛護我們的傳統文化,更加珍惜我們的傳統文化。

如果真的想要減輕孩子們未來的學習負擔,那就早下手,早一點培養孩子的文化素養,引導孩子多讀書,纔是正經事。

語言的學習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時間到了、自然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