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學者:美國芯片法案傷害臺積電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陳立非】在臺積電加快將產能投放到日本、美國工廠之際,美國新聞評論網站“評論彙編”近日刊出臺灣島內三位科技、產業“大咖”的聯名文章,批評美國《2022芯片和科學法案》(簡稱“芯片法案”)以高額補貼鼓勵臺半導體制造體系外遷,令臺積電陷入風險。

據臺灣《經濟日報》28日報道,這三大島內經濟界重量級人士包括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臺積電前副總林本堅、“中研院院士”暨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謝長泰。這篇題爲《美國芯片法案如何傷害臺灣》的文章中表示,全球半導體產業原本是一條科學分工的產業鏈,各個環節只需專精於自己的領域,這樣不僅有利於提升技術,也是對抗風險的好方法。美國“芯片法案”是一項非常糟糕的政策,它不但會削弱臺積電的實力,還會損害半導體行業。

文章認爲,在“芯片法案”之下,美方的補貼看似不少,卻不足以打造半導體生態。在芯片製造方面,專業技術和工人至關重要。美國雖精於芯片設計,工人卻缺乏芯片製造意願或技術。臺積電在美國的工廠苦於工人短缺,生產成本比島內高五成。

文章認爲,“芯片法案”將給臺積電帶來三大風險:一是臺積電若因獲得芯片補貼不再關注創新,將失去技術優勢,也影響臺積電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芯片主導地位;其次,臺積電對島內產能投資可能減少,降低產業應對需求衝擊的韌性;第三,臺積電可能迷失方向,導致先進半導體制造龍頭的地位拱手送人。已有許多臺灣人認爲美方試圖借芯片法案掌握臺企技術。

2月24日,位於熊本市的臺積電日本新工廠開幕。《日本經濟新聞》稱,工廠將招募500名來自臺灣的員工,加上當地招募的員工共1700人。如此一來,臺積電熊本一廠及二廠的員工數總計3400人。與此同時,美國通過芯片法案推動半導體制造本土化。美國商務部擬向英特爾提供100億美元補助,臺積電不僅獲得的補助規模與英特爾差距大,拿到錢的時間恐怕也會延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