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不只賣太陽餅 文山綠光太陽能售電做公益

臺中市府推動文山綠光計劃,自2018年9月掛錶發電,截至2019月3月底止,半年來發電量達300萬度。(圖/臺中市府提供)

改善燃煤空污,臺中市文山綠光太陽能售電做公益。(盧金足翻攝)

臺中市除了太陽餅知名伴手禮,全年陽光充足,也是發展太陽能的陽光城市。市府推動文山綠光計劃,自2018年9月掛錶發電,截至2019月3月底止,半年來發電量達300萬度,市府將綠色能源售電回饋金5%做爲公益使用,估計每年約126萬元,捐助食物銀行、托育資源中心等單位,推廣環境教育理念。

文山綠光計劃運用文山掩埋場覆育地4.83公頃的面積,採用310峰瓦(WP)高效率光電模組,建置太陽能光電模組數量約2萬片,總太陽光電系統裝置容量可達6.1932百萬峰瓦(MWp)以上,每年約有610萬度以上發電量。

臺中市環保局長吳志超指出,產生的電力,以每戶每年使用3600度的電量計算,足以提供約1620個家戶使用,若以一般電廠每度電排放二氧化碳0.637公斤來計算,採用太陽能發電約可減少300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種植30萬棵樹木。

文山綠光計劃自去年9月掛錶發電,截至今3月底止,6個月間,發電量已達300萬度,學校、政府機關參訪人數達460餘人次;文山綠光計劃二期工程3月21日完工掛錶發電,全數運轉發電後,將是臺中邁向無煤綠能的重要里程碑,對空污改善有一定的助益。

吳志超表示,綠光計劃深耕環教綠能理念,也以售電回饋地方作公益。公益回饋估計每年約有126萬元,包括食物銀行回饋金約每年75萬元,估計可有1900戶家戶以上受惠;另外社福團體以托育資源中心爲例,回饋金每年約51萬元,可服務3100人以上。

文山綠光計劃售電期間,每年提列固定額度30萬元,做爲地方環境教育推廣回饋金,文山綠光計劃將光溫暖化身爲愛心,實現「媽媽市長」盧秀燕的施政理念。

文山綠光計劃結合文山焚化廠、資源回收場、餘樂園、環保農園及綠資材中心等,營造多元環境教育空間,宣導環境保護理念,成爲循環經濟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