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科博館《同火的日子》特展登場 考古珍貴蒐藏亮相

《同火的日子:人與火的故事》特展由排灣族「擊石取火」儀式揭開序幕。(科博館提供/陳淑芬臺中傳真)

科博館《同火的日子》特展19日開幕,展出近150件考古及民族學展品,其中,十三行遺址的鍛鐵爐、清代官帽上的玻璃頂戴等都是考古學界首次展示的珍貴標本。策展人李作婷博士表示,人類除運用火,還能「馴化火」,創造出像製陶、鍊鐵、燒玻璃等文化 ,從「用火行爲」可以看出人類在物質與精神的演化複雜性、矛盾與平衡。

中央研究院典藏的十三行遺址鍛鐵爐。(陳淑芬攝)

《同火的日子:人與火的故事》特展開幕。(陳淑芬攝)

特展網羅國內七大考古機構的標本及圖片,鮮少公開的包括臺灣歷史博物館蒐藏的「法國燧發槍」;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珍藏的鑽火臺及火摺子,功能如同現今的打火機;科博館典藏的鐵火鐮、青銅盒形油燈等。此外,中央研究院典藏的十三行遺址鍛鐵爐、清華大學後山公墓遺址的清代官帽玻璃頂戴等更是首次亮相,將展至2024年2月25日。

《同火的日子:人與火的故事》特展由排灣族「擊石取火」儀式揭開序幕。科博館館長焦傳金表示,從考古學標本中能觀察、研究人類「用火」演化的歷程,人類是地球上唯一具用火、生火能力的生物,進而創造的文明與文化。

李作婷表示,人類除運用火,還能「馴化火」,例如控制火的溫度、火的出現與熄滅,利用爐、窯等設備掌握火的使用,創造出精采的物質文化,像製陶、鍊鐵、燒玻璃等;另外,火在人類精神層面上還有獨特地位,比如燒王船、蜂炮、點香、火祭等儀式。

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李匡悌則說,人類從直立人時代開始用火,人類發展有技術性、文化、農業及國家等4次轉折,目前正面臨第5次轉折。特展透過在地考古文物展示技術與文化轉折點,解釋現今各種技術發展、文化相似性與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