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定價制度要上路 專家提3建議

因應國際減碳趨勢,以及2026年歐盟碳邊境機制(CBAM)正式上路,臺灣今年將針對年排碳量超過2.5萬公噸的製造業、電力業等排碳大戶起徵碳費,但碳費費率仍在研議中。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環境部歷經二次碳費費率審議委員會仍未推出具體費率,然而碳費爲2050淨零的關鍵政策,推出時程、費率是否能有效減碳各界引頸期盼。專家指出,國家碳定價策略應先建立起排碳者付費的觀念,也必須兼顧低收入族羣的能源公正轉型,以及政府資訊平臺的能源、減碳等資訊不可以各種理由拒民衆於門外。

臺灣科技媒體中心(SMC)今天召開「碳費與減量管制目標的科學可行性」線上記者會,邀請專家學者分享碳定價下如何有效減碳以及兼顧公正原則。

中研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表示,2050淨零需要創新的能源科技、符合學理的政策工具,例如綠能發展、除碳技術、碳費(稅)、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制度等。

蕭代基進一步以碳定價制度舉例,經濟誘因工具即透過價格機制讓排放源主動減少排放,另外就是政府必須規定排放總量管制,例如國家階段性管制目標等,這兩項政策工具都是必要。

蕭代基說,碳費一定會影響能源價格,因爲能源人人都要使用,因此價格彈性比較低,而過去碳排放是免費的,現在首先要培養排放者付費的觀念,接下來要進入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來進一步減碳。

臺大土木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謝依芸指出,無論是碳費還是碳稅都是碳定價的一種,而低收入家庭能源佔很大的比例,碳負擔也較大,研究指出鄉村家戶的碳負擔也高於都市家戶,如果以每噸碳費徵收300元爲例,轉嫁到不同收入羣體的碳負擔約增加1-2%的額外花費,說多不多,但也說少不少。

謝依芸強調,政府應該如何確保碳定價制度下的公正轉型,這在全球也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謝依芸另提出建議,無論是碳定價還是其他政策,開放數據可使研究人員更精確評估政策影響與提供建議,從而應對新挑戰和技術進步,其中包含能源使用與供給的數據,各部門單位的資訊平臺也不該以還沒更新資料等理由拒絕開放,或是對民衆的要求「已讀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