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路徑丨一頂帽子的智能化蝶變
【探尋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路徑】
原標題:剪裁縫製等主要工序均由機器完成,流水線生產實現了從1人運作1臺機器到1人操作6臺機器的跨越(引題)
一頂帽子的智能化蝶變(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張嬙
閱讀提示
爲了從一衆制帽企業中脫穎而出,一家傳統制帽企業主動求變,走上了數字化、自動化升級改造的道路,成爲全行業第一家擁有立體縫紉技術的企業,不僅顛覆了人們對紡織服裝業的固有印象,也向外界展示了中國製造的硬實力。
攝像對比、機械手抓取、重疊放置、單雙針縫合、自動化刺繡……走進位於山東青島前豐國際帽藝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一排排機械臂在操作檯上上下翻飛,經過智能化流水線生產出來的一頂頂帽子整齊碼放在廠房裡,整齊有序的作業流程一改傳統制帽行業人工密集的作業場景。
“歷經7年的研發,我們成功打造了全球首條縫製機器人流水線,自動化率實現了100%全流程覆蓋。”前豐制帽總經理王愛美向記者介紹,在這個生產車間,帽子的剪裁縫製等主要工序均由機器完成,工人扮演輔助角色,流水線生產實現了從1人運作1臺機器到1人操作6臺機器的跨越。
前豐制帽成立於1996年,位於山東省膠州市,這裡也是我國重要的制帽產品生產集散地和出口基地。爲了從一衆制帽企業中脫穎而出,近年來,前豐制帽主動求變,走上了數字化、自動化升級改造的道路,成爲全行業第一家擁有立體縫紉技術的企業,不僅顛覆了人們對紡織服裝業的固有印象,也向外界展示了中國製造的硬實力。
信息化升級推動流程再造
隨着製造業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成爲製造業企業信息化升級的必備系統,企業可以通過ERP系統將企業內部所有資源整合在一起,實現資源的有效組合,取得最佳效益。
然而,在制帽行業卻流行着“不上ERP等死,上ERP找死”的說法。早在十幾年前,不信邪的王愛美毅然在企業推行ERP系統。當時,市場上標準化的ERP系統多是以財會統計爲出發點進行設計,這與前豐制帽這種以生產端爲主的傳統制造業企業有着天然的矛盾,歷經兩年的反覆試驗,雖然前期嘗試以失敗告終,但也催生了王愛美自行開發匹配企業需求的ERP系統的想法。
2015年,企業開始到國內各大ERP應用製造業企業考察學習,並高薪聘請了5名高級工程師組建ERP系統升級團隊,從制帽業務流程的第一個環節開始,一個細節一個細節改進,經過一年時間,成功完成了企業全流程ERP改造升級。
“我們是當地第一家自己開發ERP系統的企業,ERP部門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市場和各生產環節反饋進行實時調整,不斷進行流程優化,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談起ERP系統升級的成功,王愛美深感欣慰。
企業的員工們也實實在在感受到新系統帶來的便捷。
“以前我們採購需要把每筆訂單的物料分門別類羅列出來,除了耗時耗力之外,還特別容易出錯,我把問題反映後,ERP部門單獨開發了‘自動合料’功能,只需輕輕點擊幾下,所有訂單的採購物料就會自動合併,我們照單購買,一點差錯都不會出。”企業採購部負責人王學遠說。
伴隨着ERP系統的改造升級,前豐制帽在信息化改造道路上一路前行,目前已取得34項專利,囊括了自動化產線、柔性定製、外觀設計等領域,爲企業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
2022年,前豐制帽牽頭打造了全國首個國家級帽飾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爲供應商、需求方、制帽工廠、創客之間互聯互通提供了平臺,實現了從行業領頭羊到產業引領者的轉變。
開發更多生產新場景
信息化升級讓前豐制帽實現了流程優化,但隨着時代的發展,傳統的制帽行業開始出現諸多問題,傳統生產線產能低、個性化生產能力差等缺點越來越明顯,產線自動化升級迫在眉睫。
爲解決這一難題,2018年,王愛美帶領團隊外出考察,尋求產線自動化升級的方案,不曾想迎面而來的卻是一盆冷水。
“我們跑遍了深圳、廣州、蘇州、東莞等製造業大市,拜訪了行業領先的自動化企業,得到的結果都是拒絕。”王愛美說。
“全球都沒有這種設備!”“沒有哪家制帽廠有這種需求!”面對自動化企業和制帽同行的質疑,王愛美沒有放棄,最終與中國機械總院集團江蘇分院達成協議進行聯合攻關。
“經過了4年的研發,歷經了3代產品,我們最終將整個生產線扁平化爲8個製造單元,構建起了一個協同作業的自動化有機整體,也就是咱們眼前的這個第三代、也是全球唯一的制帽自動化生產線。”看着周邊滿是機械手臂的生產線,王愛美自豪地說。
王愛美拿起一個帽片告訴記者,“這個帽片是由兩片完全相同的布片疊放在一起縫製而成,機器手臂在抓取布片前會通過視覺技術進行布片比對,比對完全相同後再進行布片拾取,再統一疊放到縫紉區域。”
記者瞭解到,這套生產線實現了制帽行業全流程100%自動化全覆蓋,生產效率提升了100%,人工費用降低了50%,整個生產週期降低了28%,前豐制帽也憑藉這套設備成爲全球一流的制帽生產商。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自動化生產線的建設爲企業開發更多生產新場景提供了更多可能。
“我們創辦了自有品牌Doodays,把帽子生產的全部20餘項流程全部開放給消費者,讓消費者可以從材質、顏色到帽型、圖案等各個方面進行選擇,真正實現私人訂製,產品上線半年就銷售超過100萬頂。”王愛美說。
同行不再是冤家
數字化改造極大提升了企業產能,而扁平化的製造單元則爲企業建設“共享工廠”提供了更多便利。
“以往企業只管生產自己的產品,數字化改造之後還可以在生產之餘給其他廠商進行代生產,把我們的工廠變成一個‘共享工廠’。”王愛美介紹。
原來,在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廣之前,前豐制帽時常因爲產能不足而拒單。2022年,由“前豐帽藝”聯合有關高校、行業協會共同打造的首個帽飾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正式上線,通過設備物聯、數據中臺、工業App等技術,前豐制帽向全國制帽行業上下游企業共享了工廠設備,形成了信息共享、資源共用、合作共贏的制帽行業合作新模式。
“以前都說同行是冤家,但是隨着工業互聯網的普及,大家各自找準定位,共同發力,走出了一條別樣的‘共享工廠’道路。”王愛美認爲,有了工業互聯網,各類上下游工廠都可以在平臺上進行展示,生產能力、技術水平一目瞭然,前豐制帽也放心將訂單進行共享,企業產能有了大幅提升。
如今,前豐制帽已經成長爲年生產2000萬頂,產值4.1億元的行業巨頭,企業生產的各類運動帽、時裝帽等1000餘個系列品種,出口美國、歐洲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行業內市場佔有率穩居全球第二、全國第一。
談及未來,王愛美表示,“下一步,企業將繼續發力智能化設備改造,同時依託帽飾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進一步擴大行業優勢,也希望能帶動更多的中國企業完成產業升級,真正實現‘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轉變。”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