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再生能源趨勢 聯合再生:臺灣不能缺席

洪傳獻表示,水資源、糧食、能源有一個共通性「永續」,人要生存離不開吃、水、和能源,但是手機、電腦這些消費性產品可有可無。現在大家都在談淨零碳排,能源不能對人類、地球造成負面影響。

而現再生能源中,技術和基礎建設最成熟的就是太陽光電,而且沒有一個發電形式像太陽能對環境生態這麼友善。

洪傳獻指出,太陽能板主要由鋁框、玻璃、高純度石頭這三個部分組成,且發電不需要轉動,不會產生污染,唯一的缺點就是需要大面積土地。

針對臺灣2025年太陽能裝置量20GW的目標,洪傳獻表示,從主客觀條件分析,實現這個目標其實可行,甚至太陽光電可佔總發電系統的30%以上,然而土地問題會是一大挑戰。如果太陽能裝置量要達到50GW、只要5萬公頃的土地,目前政府劃歸農地90萬公頃、真正有耕作的只有50萬公頃,其他都是違建、低地利等等。臺灣應該要重新做國土規劃,只要挪出5萬公頃,不需要砍樹種電、與農爭地。

而且大家談碳權,碳排最主要來源就是「電」,臺電用多少燃煤、我們排碳就是多少。臺灣一定要發展再生能源,否則會因爲排碳被課很多碳稅,而喪失產業競爭力。

洪傳獻指出,臺灣太陽能產業供應鏈完整,包括矽晶圓、太陽能電池、模組、裝置系統、安裝系統所需的支架等,臺灣都有能力生產。

一部分因爲經濟效益考量沒做,但如果基於國安等考量,只要政策支持,臺灣都可以做。以前是全球供應鏈概念,但是如果產業有國安問題、考量永續經營,應該要有區域供應鏈,能源是經濟問題、也是國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