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重重、退費艱難,網上買課咋成了花錢買教訓

近年來,知識付費成爲人們閒暇之餘最熱衷的學習方式之一。AI創作、視頻剪輯、內容運營……五花八門的網絡課程,只要花錢就能買到。然而,本報及12345熱線近期接到大量市民來電,反映網上賣課的套路層出不窮,消費者頻頻踩坑:商家拿誘人字眼當噱頭,讓用戶一次次爲高階課買單;免費課乾貨滿滿,付費課瘋狂“注水”;賣課時吹得天花亂墜,退費卻困難重重……知識付費怎麼成了消費陷阱?記者展開調查。

投訴

營銷吸睛忽悠人 高價買到“注水”課

“當我發現自己被坑時,已經花了將近7000元。”李先生說,2023年10月底,他在網絡平臺上刷到一則教學視頻,稱可以教授“不露臉、不直播,輕鬆賺錢”的辦法。看到有5天的免費公開課,每節課將近2小時,李先生立即報名體驗,課程的內容主要是教大家使用剪輯軟件做視頻。體驗課期間不斷有工作人員宣傳:“往期學員都有機會月入5000元,還有很多月入過萬的學員”“7天左右剪輯收入就有機會高達7000多元”,工作人員還發來了往期學員實現高額收益的賬戶截圖。這些宣傳讓李先生十分心動。5天之後的課程開始收費,他抱着試試看的心態,交了2000多元的報名費。

李先生說,這樣上課沒多久,工作人員再次聯繫他,稱若要進一步學習,需報名高階課,並承諾高階課會有老師一對一服務,學習效果更好。李先生便第二次報了名。“可實際上根本沒有一對一服務,我有問題想諮詢,往往很久都沒人回覆。”李先生說,每買完一次課,就會有人聯繫他,讓他購買更高階的課程。

直到今年,李先生先後5次買課,花費將近7000元。“用輕鬆變現、收入過萬等字眼忽悠人,但實際教的就是基礎的視頻剪輯,教學內容不值這個價,更不可能實現輕鬆盈利。”李先生說,當他意識到自己踩坑,想和工作人員溝通退費時,對方卻不再回復。

趙女士在網絡平臺花900元購買了視頻剪輯課程。可收到課程鏈接後發現,網課內容與博主直播時的宣傳完全不同,製作十分粗糙,只是將博主賬號裡的視頻剪輯過程錄製切段,就變成了好幾節課。“總共58節課,最短的只有2分半鐘,最長的也不過20分鐘。”趙女士說,這樣的課程內容實在太“水”,自己並未學到有價值的內容,也無法達到提升技能的目的,便申請了退費,但對方稱網課不能退。“鏈接裡會顯示我的學習進度,我只看了31%,其他沒看的爲什麼不能退?”趙女士多次聯繫客服,並向多方投訴,可幾經周折,問題仍未解決。

根據趙女士的描述,記者在網絡平臺搜索了這一課程,發現還有不少用戶稱被騙了,但都苦於退費無門。網友說,博主剛開始是展示做明星綜藝節目、採訪語錄的剪輯視頻,同時在置頂評論中放書籍鏈接,隨後博主聲稱這種方式能夠輕鬆變現,並稱自己是這一賽道的開創者,可以教大家如何剪輯視頻、運營賬號。

記者檢索發現,有多個類似賬號,粉絲最多的超過100萬,每條視頻內容的點贊量均破萬。根據最新投訴,該主播的套路還在升級,將直播間用戶引流至微信,宣傳3980元的“私徒課”,稱能夠一年VIP答疑陪跑、一對一賬號診斷、持續提供半成品視頻、對接高傭書商供應鏈……然而,多位網友表示,自己購買的199元、980元、3980元的課程內容並無太大差別,但申請退款均遭拒絕。

調查

套路層出不窮“割韭菜”沒商量

近年來,隨着短視頻、AI等行業的蓬勃發展,與之相關的視頻剪輯、自媒體賬號運營、AI訓練營等課程層出不窮。記者調查發現,網上賣課形式多樣,有的通過直播吸引用戶,再在直播間賣課;有的推出免費課,再一步步推銷付費課;有的打出吸睛宣傳廣告,再發布賣課鏈接……不論何種形式,網上培訓機構大多打出零基礎“小白”也能學的口號,聲稱沒有準入門檻。

然而,記者搜索發現,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有大批網友發文吐槽自己被“割韭菜”。經記者調查梳理,這類知識付費主要有兩種套路。

一是免費課“精裝”,付費課“毛坯”。網絡直播、免費試聽課是吸引用戶的“門面”,因此免費的課程往往乾貨滿滿。但用戶付費後發現,實際得到的課程嚴重“注水”,質量遠不及試聽課。

二是靠誘人字眼吸睛,誘導消費者下單。記者調查瞭解到,許多技能型課程如PPT製作、音視頻編輯、AI創作等在平臺的價格基本都高達上千元。這些培訓機構通常打出“副業兼職賺錢”“保障接單”的口號來吸引消費者。多位消費者表示,培訓方會向他們展示此前諸多學員的接單截圖,宣傳“輕鬆月入過萬不是夢”。記者諮詢了多家剪輯培訓機構,發現其宣傳海報中都明確表示提供“就業服務”,包括推薦正職崗位和兼職任務等。“因爲學費比較高,這些宣傳就是讓我們相信學費會很快回本。但實際上,自己根本找不到兼職,也無法變現。”一位有過買課上當經歷的受訪者告訴記者:“起號、養號,真正做好自媒體根本沒那麼簡單。培訓方在答疑羣裡只說他們做得好的賬號,一旦有學員反映自己的賬號數據做不起來,或發表一些質疑的言論,就會被踢出羣聊。”

難點

商家不退費 維權被“繞圈”

多位受訪者向記者證實,他們發現被坑後曾申請過退費,但十分困難。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以“網課退費”爲關鍵詞搜索,會出現大量教大家如何維權的“經驗帖”和無法退費、投訴無門的“求助帖”。

一些受訪者表示,自己付費後,對方便將所有課程打包,一次性發送。“這類課程收到後發現不合適,想要申請退費太難了,對方說課程已經發給我了,沒法判斷我學沒學,沒法退費。”也有受訪者表示,即便是按課時上課,中途認爲課程不合適,退費也並不容易。記者就這一退費情況諮詢某線上剪輯培訓課程的工作人員,對方並未對如何售後保障做出具體迴應,只是表示特殊情況可以溝通,按照課時結算,同時強調“如果你單方面違約,肯定要付違約金”。

還有不少受訪者反映遇到這種維權問題,不知該向誰投訴。線上課程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機構註冊地、平臺所在地和用戶所在地往往不一致。到底該找誰投訴?採訪過程中,趙女士表示,她先向商家客服反映,但商家客服始終不同意退費。她又向平臺方投訴,但平臺方表示只能盡力協調,且由於該商家收到較多消費者投訴,已經向平臺申請了退店,即將退出平臺,平臺難以繼續介入。最後趙女士又向培訓機構所在地投訴,問題依然沒有解決。“繞了一大圈,投訴了一個遍,買網課的維權問題到底誰來管?”

專家建議

三方發力 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

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律師陳陽分析認爲,不論對授課機構還是授課教師的資質,網上賣課的要求都較爲寬鬆。線下授課機構一般需持有教育部門頒發的辦學許可證,並滿足特定的場地、設施等硬件條件。在線教育機構則只需具備相應在線教育經營許可,而個人開設的“網紅課程”門檻更低,連這些資質也無須具備。“網上賣課准入門檻低,監管相對薄弱,導致這類課程質量良莠不齊,消費者維權難度高。”

陳陽表示,售課方以低價或噱頭賣出的課程如果不符合宣傳內容、不能保證其質量,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構成虛假宣傳、價格欺詐,消費者可以協調退費。“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商家會在合同中作出不能退費的約定,這屬於霸王條款,如果協商不成,消費者可以通過向網絡交易平臺索賠、向消協及監管部門投訴、法律訴訟等途徑維權。”

然而,他也指出,當下消費者維權確實存在重重困難。線上教育因爲其虛擬性和跨地域性,目前存在一定的監管空白和監管滯後,網上賣課的相關監管政策亟待完善。“既需要消費者在購買前擦亮眼睛,仔細甄別,更需要相關部門及網絡平臺加大監督管理力度。”

陳陽建議,教育、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應牽頭完善監管政策,針對實際情況出臺相應規範,爲網上賣課提供行爲規範,爲消費者維權提供政策支持。加大監管力度,落實懲罰措施,並通過相關公衆平臺公佈處理結果,起到警示作用。此外,還應針對常見問題加大宣傳普法力度,增強消費者的辨別能力和維權能力。

網絡平臺也應承擔起相應責任,強化審覈機制,引入評價機制,暢通售後監管。陳陽說,消費者網上買課時往往處於信息不對稱的弱勢地位,缺乏足夠的渠道瞭解課程質量等信息,因此建議平臺引入消費評價機制,爲消費者提供參考,從而減少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損失。平臺還應開通消費者售後渠道,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倒逼售課方規範自身行爲,提高產品質量。

陳陽表示:“只有相關部門完善政策、網絡平臺承擔相應責任、消費者提高辨別能力,三方共同努力,才能讓網上賣課這一商業行爲健康發展,讓消費者更好地保障自身權益。”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