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昕然崩潰痛哭上熱搜,我才明白她爲什麼能把安陵容演得那麼好

文 | 米粒媽

還記得飾演安陵容的陶昕然嗎?

戲裡,安陵容總是自卑敏感,提起家裡的母親就會落淚,後來也有不少人將她的性格形成歸咎於原生家庭。

但米粒媽怎麼也沒想到,現實中陶昕然的童年,竟然和安陵容一樣“不幸”。

最近,陶昕然和媽媽一起上了《是女兒是媽媽》這檔綜藝,本該母女溫情對視、互相擁抱的環節,到了她們母女這裡,完全是另一個畫風。

節目組提了一個問題:“小時候捱過揍嗎?”

短短几個字,陶昕然就開始掉眼淚,即便她努力在鏡頭前保持微笑,淚水還是控制不住地往外涌。

她看了眼媽媽,用略帶玩笑的口吻回答道:“挺多的。”

時隔多年,對於已經39歲的陶昕然來說,身體上的疼痛或許已經淡忘,但心理上的傷痛一刻也沒有消失。

謹小慎微的安陵容,在此刻和陶昕然彷彿融爲了一體,不只是因爲童年捱打的經歷,更是因爲媽媽無比強勢的教育邏輯。

打壓,源於虛榮

陶昕然的媽媽是一名教師,因爲教過的孩子太多,難免對自己的孩子有一種比較心理。

所以陶昕然不可避免地和大多數教師子女一樣,被母親以極其苛刻的標準要求。

有一次,陶昕然考了98分,可回到家沒有得到表揚,反而被媽媽狠揍一頓。

理由說出來,米粒媽都不敢相信。

陶躍娣認爲,如果那兩分是因爲知識點沒有學會丟掉的,自己可以教她,但因爲粗心丟掉的,就不應該,所以必須要讓她長記性。

這是什麼邏輯啊,難道大人工作出錯也必須被打一頓好長記性嗎?

這種打壓教育之下,米粒媽真的很難想象,那個本因爲98分而高高興興的陶昕然,當時到底有多麼委屈和難過。

如果說,這一次打孩子是爲了懲罰她的粗心,還有一次則是任誰都覺得離譜的程度。

陶昕然有次考試考了第四名,相比以前有了進步,又一次開心地跑回家跟媽媽分享,結果又被揍了一頓。

原因竟然是,媽媽想煞煞她的威風。

才第四名就不得了了,前面還有三個人呢。

到這裡,米粒媽已經不能用“無語”來形容她的教育方式了,可是在身爲母親的她看來,自己不過是“簡單粗暴”罷了。

所以,陶昕然小時候經常會因爲沒能達到媽媽的要求而捱打,竹條抽屁股時,被疼哭的她甚至連掉眼淚的資格都沒有。

別說在陶昕然眼裡,童年是“魔鬼訓練營”,就是在成年人看來,這也根本不是教育,而是折磨。

時至今日,陶躍娣也終於開始反思,自己當初對女兒的高要求,一部分的確是出自於自己的虛榮。

老師的孩子就應該在班上是前幾名,孩子考不過別人,自己就臉上無光。

原來,不是爲了孩子,而是爲了自己。

或許孩子天生就能感知父母的心思,陶昕然即便不得不努力學習,但在她心裡,也明白媽媽做的一切不是完全出於愛意。

所以她一直試圖和母親對抗,簡而言之,就是你讓我往東,我偏往西。

直到陶昕然憑藉《甄嬛傳》中的安陵容一角走紅,她才終於證明了自己是對的。

所以當親戚朋友紛紛向媽媽取經如何教育孩子時,陶昕然終於對媽媽說出了自己心裡憋了十幾年的那句話:

我成爲今天的我,是因爲我自己,不是因爲你教育的成功。

這句話,也就此在媽媽心裡留下了烙印,讓她總是傷心,但陶昕然並沒有覺得高興,反而陷入了無盡的悔恨之中。

仔細回想這場母女之間的爭奪戰,似乎沒有誰是真正的贏家。

米粒媽之前曾寫過這樣一個故事:表妹高考620分被舅媽要求復讀。

原因是表妹之前估分670分,舅媽以爲穩了就開始四處宣揚,自家孩子重點大學隨便選。

可當分數下來,舅媽發現表妹只能去個普通大學,讓她吹的牛都變成了泡影,說什麼也要讓表妹復讀。

理由是:丟面子。

不管別人怎麼勸,舅媽都不爲所動,一心想讓女兒明年給自己長臉。

仔細想想,這位舅媽和陶昕然的媽媽不就是同樣的虛榮心嗎?

其實,讓米粒媽感到最遺憾的,不是父母的比較和對孩子的打壓,而是這種舉動會在孩子眼中演變成“你根本不愛我”。

於是孩子開啓防禦模式,時刻準備反擊,甚至一生都難以改變這種影響帶來的陰影。

這樣在心裡和父母交戰無數次的孩子,又怎麼能夠幸福呢?

改變,從自己開始

童年教育的傷痛,在陶昕然身上留下了疤痕,但她沒有讓這種傷痛延續下去。

節目裡有這樣一件小事,陶昕然的女兒何陶因爲畫畫認真,得到了一個可以去超市挑選禮物的獎勵。

可是當祖孫三人來到超市後,何陶有點挑花眼了,想要多看看再確定選什麼。

這時候,姥姥又急着回去做飯,於是不停催促外孫女,當何陶想要去前邊再看看,姥姥一把拉住了她:

“別看了,我都看不上這個,回家回家,今天先不買了。”

當何陶猶疑地看向媽媽,陶昕然給了女兒一個安心的眼神,認真地告訴她:

“你喜歡最重要,何陶。”

然而故事接下來的走向,已經與何陶無關了。

姥姥隨口接了一句“喜歡也明天再弄”,何陶見狀,也不再堅持,而是懂事地說“那我們去網上買”。

看到女兒的妥協,陶昕然沒有直接答應,而是再次詢問女兒的看法:

“不是,這裡要是有你喜歡的,我覺得也沒有問題。”

一旁的姥姥看到母女倆的慢性子,實在收不住脾氣,急吼吼地告訴何陶,抓緊點,喜歡的就拿,往購物車上放就完了。

一旁看到媽媽如此催促的陶昕然,終於開始反抗:“不是這樣的媽媽,你不要這樣。”

其實,從這裡就能看出來,陶昕然和媽媽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

姥姥只是想完成大人的承諾,可陶昕然在意的是,給女兒自由選擇的空間和權力。

陶昕然主動截斷了自己曾經在教育上承受的緊張感和壓迫感,給女兒一個鬆弛的成長氛圍。

能夠努力對抗原生家庭的代際傳遞,成功完成課題分離,這是一件多麼值得敬佩的事啊。

也難怪網友說,陶昕然是把女兒當作小時候的自己,重新養了一遍。

正因如此,第一次成爲母親的她,可以尊重女兒的想法和個性,並且幫她屏蔽不必要的壓力。

就拿回家包餃子這件事來說,何陶想用水果做餡料,於是陶昕然就讓女兒包了榴蓮餡和草莓餡的餃子。

媽媽覺得陶昕然是在縱容孩子,因爲在她眼中,就不應該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樣以後遭遇挫折纔不會心理脆弱。

可是陶昕然直接打斷媽媽,堅決不讓女兒吃這種不必要的苦。

她不會用“拔尖兒”要求女兒,還會告訴女兒想哭就哭,更重視女兒的每一個想法。

感動之外,米粒媽也發現,她積極迴應女兒的每一個需求,反抗媽媽對女兒的教育,其實也是一種和媽媽之間溫柔的對抗。

今天的你做得不對,那我小時候你就對了嗎?

所以,對女兒何陶的鬆弛教育,又何嘗不是陶昕然對小時候自己的一種救贖呢。

治癒,在羈絆之間

看到陶昕然媽媽的教育方式,很多人都覺得難以原諒,也不理解爲什麼母女兩人現在還能和平相處。

“和解”兩個字,好像對母女這種不一般的親密關係來說,很難,卻又很簡單。

陶昕然做了一段時間全職媽媽後,想要重新開始拍戲,能讓自己放心帶孩子的人,想來想去也只有媽媽。

因爲陶昕然的需要,媽媽放棄了自己環遊中國旅行攝影的計劃,獨自來到北京幫她照顧孩子。

這一照顧,就是好幾年。

節目裡有一個場景特別動人。

媽媽覺得頸椎不舒服,讓陶昕然幫忙刮痧,可是她颳着颳着就紅了眼眶,怕媽媽看見自己的眼淚,直接轉身躲到了衛生間。

不爲別的,因爲在那一刻她突然真切感受到,媽媽累了。

同時,陶昕然也意識到,已經有了白髮的媽媽,心臟裝過4枚支架的媽媽,還要被迫住在北京,放棄繽紛多彩的退休生活,每天操勞不停,只是爲了幫自己分擔壓力。

就像陶昕然所說,那一瞬間的情緒真的很複雜,有愧疚、感動、感謝,也許還夾雜着一絲原諒。

可是當陶昕然問起媽媽關於這件事的看法,媽媽卻微笑着輕飄飄地說:

“我喜歡北京,因爲北京有我最牽掛的人。”

在那些激烈的對抗之外,米粒媽從陶昕然母女身上看到一種獨屬於母女之間的羈絆。

中國式母女關係,就是彼此之間有傷害,同時也有溫情,讓人無法決心甩開,又貪戀溫暖。

其實,節目裡的其他幾對母女也同樣如此。

王珞丹的媽媽,會把已經40歲的女兒當公主,爲女兒過生日的時候,不僅要做一大桌子菜,還會提前準備可愛的蛋糕和公主頭紗。

這份用心的愛,沒有哪個孩子不想擁有。

但同時,媽媽也會有讓王珞丹感到不適的地方。

在生日許願時,她會不厭其煩地催婚,哪怕女兒不喜歡,也要一再強調。

在女兒的家裡,她有時也會沒有邊界感。

王珞丹覺得家裡雖然看起來亂,但知道東西的位置,可媽媽一來,就要開始收拾,哪怕女兒再三強調,也堅決不改。

但是,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節目中的媽媽在女兒長大後,也開始了反思。

陶昕然媽媽意識到自己曾經因爲虛榮纔打壓孩子,王珞丹媽媽也明白,母女之間也要有邊界感。

這是一種進步,更是一種對已經長大女兒的“情感交代”,所以和解往往只在一個瞬間。

當陶昕然也成爲媽媽,面臨家庭和工作的兩難抉擇,她感謝母親,也開始理解母親。

畢竟那時候的媽媽,所接受的教育和外界的條件與現在完全不同,光是看媽媽的名字“陶躍娣”,似乎就能理解她要強性格的來由。

而且陶躍娣24歲就養育了她,而她32歲才生下女兒,閱歷不同,思維也不相同。

就像陶昕然說的那樣,如果讓她在24歲養育一個孩子,她不見得會比媽媽做得好。

或許,當時的陶躍娣已經努力做到最好了。

所以,現在的陶昕然,不再用尖銳的話反駁母親,而是在女兒的教育方式上不妥協。

她學會了溫柔地對抗,這是情感上的補償,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成長。

能夠對媽媽說出自己的不滿和委屈,就已經是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贖。

陶躍娣說,現在的自己並不是覺得自己錯了,而是不想和女兒爭辯了。

米粒媽倒覺得,這更像是母女戰爭到最後,敗局已定的一方爲自己挽回尊嚴的說法。

不過,隨着時間流逝,母親或許會漸漸落了下風,而已經成爲媽媽的女兒,會在下一場母女爭鬥之中,主動放手讓女兒贏。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噹噹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於學習乾貨、教育經驗分享,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啓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