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醫羣聚案活動路線比想像多 指揮中心擬用App紀錄院內足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接受「周玉蔻新聞」專訪時表示,這一年來最大的衝擊就是桃醫羣聚,以前的院內感染牽涉的是護理師,這次則是牽涉到醫師。(圖取自HitFm)

部立桃園醫院羣聚至今累計21人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坦言當中人爲因素需要檢討,醫療、感控都有不確定性,該做的事都做了,只是結果辦法100分。由於桃醫的醫師在病房流動路線比想像中多,指揮中心去年中曾開發足跡資訊化的App,但當時顧及個資保護而未使用,他認爲將該App用在醫院應該不錯。

陳時中今接受「周玉蔻嗆新聞」專訪時表示,這一年來最大的衝擊就是桃醫羣聚,以前的院內感染牽涉的是護理師,這次則是牽涉到醫師。護理師的分倉分流比較能落實,但醫師要會診就會比較難,威脅也會比較大,而陪病者進進出出,也很容易把病毒帶入社區,因此指揮中心一開始也是非常謹慎去處理。

桃醫比較大的危機出現在1月18日,當時指揮中心派了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進入醫院協助,另一次危機則出現在1月24日,當時指揮中心推動了回溯隔離,覺得疫情可能向社區走,這兩波是比較緊張的時候

對於該羣聚是否有人爲因素?陳時中坦言,有人爲因素需要檢討,但問題是有沒有系統性的方法可以去避免,醫療上本來就有不確定性,感控也有不確定性,只能儘量要求過程做到最好,但結果沒辦法100分。他表示,桃醫羣聚沒有應注意而未注意的疏失,該做的事情都做了,也沒有刻意的人爲破壞。

陳時中表示,醫院本來有作業指引,針對可能的接觸者做疫調,醫院也劃分風險區域紅區黃區綠區,疫調一開始要做到很大是可以,但問題是要選擇傷害最小、效益最高的方式。此次羣聚有2方面要檢討,一個是疫調、區隔的時候本來覺得資料都在,很快可以整理出來,但主要的管理者都被隔離了,需要別人去找病歷資料、陪病資料等,每個病室蒐集的資料放在不同的地方,這是事前沒想到的。

另外,醫師在病房互相流動,路線也比想像中多。陳時中表示,會試着推動資訊化的東西紀錄醫護人員的足跡,在桃醫這裡,準備推動接觸者足跡資訊化。其實去年中以前,指揮中心就開發好相關的App,本來要做廣泛的社會足跡蒐集,有些國家也有這麼做,但當時臺灣疫情沒有那麼嚴重,也顧及個人資料的保護而沒有用,這次覺得醫院來使用這套系統應該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