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 急難救助不入園 動保處規範釋疑

桃園市動保處日前公佈,急難救助動物不再直接進入動保園區收容,新規引起動保志工疑義,認爲應公佈詳細流程。動保處表示,已發佈作業規範,讓外界更清楚急難救助規定。(本報資料照片)

桃園市動物保護處日前公佈,急難救助動物不再直接進入動物保護教育園區收容,引起動保志工疑義,認爲應公佈詳細急難救助流程。動保處長王得吉表示,已發佈完整作業規範,包括救助對象、通報程序、救援規定等,讓外界更清楚急難救助流程,呼籲市民若犬貓走失,可至桃園動保園區網站專區搜尋。

桃園急難救助動物到院治療後恢復,若無飼主領回且無公共安全疑慮,完成絕育後將採原地回置,另治療後仍需長期照護纔會入園。有晶片的犬貓會以電話通知飼主領回,無晶片但爲品種犬貓者,公告7天仍無人領回將開放領養,無晶片且爲混種犬貓者,則當日開放民衆領養。

園區會拍照並確認晶片,刊登資訊在動保園區網站內急難救助專區公告。動保處上月底開始實施新制,不過有動保志工反映,急難救助規定不夠公開透明,建議市府公佈詳細流程。

王得吉說明,動保處內部作業守則原就有相關作業規範,爲讓外界更清楚急難救助動物規定與流程,特別公告「桃園市政府動物保護處急難救助動物作業規範」,民衆可至動保園區網站查看。內容包括接聽電話程序、急難救助動物安置新規、執行受困水溝蓋或引擎案件處理方法、於私人土地或空屋執行案件規定、後續回報建檔流程等。

王得吉表示,中央認領養相關政策近年愈加嚴格,若以過往做法登記入園,恐使收容量持續膨脹,現採不直接入園新制,不放入全國公告系統,但仍會建檔上傳至桃園動保園區網站,若民衆有犬貓走失,建議可先至桃園動保園區網站急難救助專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