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挑戰與希望並存 巴庫氣候大會傳遞氣候多邊主義積極信號

新華社巴庫11月25日電 特稿|挑戰與希望並存 巴庫氣候大會傳遞氣候多邊主義積極信號  新華社記者郭爽 鍾忠 劉愷  24日凌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在延期30多個小時後閉幕。大會就新的氣候融資集體量化目標(NCQG)、《巴黎協定》第六條國際碳市場機制等關鍵議題,達成了名爲“巴庫氣候團結契約”的一攬子平衡成果。  這份來之不易的成果進一步鞏固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大勢,再次證明多邊主義和公約機制的有效性,向國際社會發出了氣候多邊進程不可逆轉、各方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積極信號。  “30年的氣候公約治理進程歷經考驗,雖非一帆風順,但始終在向前行。人類是命運共同體,面對氣候危機,我們唯有團結協作、共同應對。”COP29中國代表團團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閉幕大會發言強調。

鞏固全球綠色轉型,氣候多邊主義再獲成功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COP29的成果是在“充滿不確定性和分裂的地緣政治背景”下取得的。各締約方在尋找共同點方面展現的努力“證明了以《巴黎協定》爲核心的多邊主義,可以在最困難的問題上找到解決途徑”。  經過兩週多的艱苦談判,近200個締約方在巴庫氣候大會上最終就多個關鍵議題取得共識。特別是大會達成2025年後氣候資金目標及相關安排,設立了到2035年發達國家每年至少籌集3000億美元的資金目標,用於支持發展中國家氣候行動。  在資金之外,大會在減排目標、加速能源轉型以及長期以來談判的關鍵問題——碳市場方面取得了進展。在23日晚舉行的閉幕全體大會第一部分會議上,各締約方打破多年多邊談判僵局,終於就《巴黎協定》第六條下國際碳市場機制達成一致。同時,大會還就減緩氣候變化工作計劃、全球適應氣候變化目標等作出安排。  《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說:“現在還不是慶祝勝利的時候,我們需要放眼未來,在通往貝倫(COP30舉辦地)的道路上加倍努力。即便如此,我們已經表明《巴黎協定》正在發揮作用,但各國政府仍需加快步伐。”

氣候正義是焦點,落實行動是前提

在氣候危機面前,沒有人能獨善其身。世界氣象組織在大會期間發佈報告警示,2024年有可能成爲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報告強調,實現《巴黎協定》的宏偉目標面臨巨大挑戰。  發展中國家是氣候變化的最大受害者,在這一問題上,發達國家負有歷史責任、法律義務和道義責任。2009年,發達國家承諾每年爲發展中國家籌集1000億美元,以幫助其適應氣候變化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一承諾即將於2025年到期。也正因如此,本次大會的首要任務正是對全球2025年後氣候資金目標,即NCQG作出相應安排。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在巴庫氣候大會期間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指出,氣候資金談判達成共識的關鍵是發達國家按照《巴黎協定》第九條要求,作出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援助的承諾,並達到相應承諾數額。  在24日凌晨舉行的閉幕全體大會第二部分會議上,大會特別達成2025年後氣候資金目標及相關安排。然而,多個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團表示對這一資金目標深感失望。  古特雷斯指出,“我原本希望在資金和減排方面取得更有雄心的成果,以應對我們面臨的巨大挑戰”,本次大會成果“提供了一個可以構建的基礎”。他強調,前提是協議必須得到全面按時履行,承諾必須迅速轉化爲資金。  趙英民在閉幕大會上強調,會議達成的NCQG成果文件中,發達國家的資金承諾遠遠未能滿足發展中國家的需要。發達國家的資金義務,必須進一步明確。

堅守承諾切實行動,中國爲全球氣候治理注入確定性

“我們感謝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多邊進程中發揮的積極作用。”柬埔寨環境部國務秘書祝巴里對記者說,衆多發展中國家都因中國在氣候治理領域的積極貢獻而受益。  面對複雜國際局勢和不明確的未來挑戰,正是中國爲全球氣候治理注入了確定性。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負責人傑弗裡·薩克斯認爲,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中國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本次大會期間,中方全面參與大會各議題談判磋商,堅定不移地推動大會取得積極成果,積極推動發達國家繼續履行承諾,爲大會成功舉辦發揮了建設性引領作用。  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本屆大會期間,發佈了《早期預警促進氣候變化適應中國行動方案》,明確將通過助力提升發展中國家早期預警和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等務實舉措,推動構建更加安全、更具氣候韌性的未來。  “2025年是聯合國成立80週年,同時也是《巴黎協定》達成10週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各方需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特別是在《巴黎協定》基礎上行動不倒退。應對全球氣候危機,關鍵在於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多邊主義,同舟共濟,合作共贏。”趙英民在閉幕全體大會上強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