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酒”灌醉了誰?
原標題:“特供酒”灌醉了誰?
近日,浙江台州公安機關破獲了一起特大製售假酒案,查扣“特供”“專供”等假酒20餘種1300餘箱。標上“××局專用酒”“××賓館接待用酒”等字樣,一瓶成本四五十元的白酒便搖身一變,成了所謂“特供”“專供”酒,賣出幾十倍的價格。(4月18日人民日報客戶端)
“特供酒”陰魂不散,可嘆者三。一者,“特供”值千金。一斤15元左右的散裝白酒,貼上“特供”“專供”之後,立馬變成2000元左右的“高檔酒”,買家簡直就是“錢多人傻”!二者,謀財兼害命。來路不明的散裝酒,堪稱白酒界的“地溝油”,食安風險不言而喻,購買、飲用這種酒真是破財又傷身。三者,裝睡叫不醒。“特供酒”打假,媒體追了十年以上,隔三差五曝光相關案件,有關方面也經常出面澄清,不存在“特供酒”,有些人就是不相信,在上當受騙的路上一往無前。
“特供”爲何暗流洶涌、屢堵屢決?在我看來,至少有三重成因。
該死的路徑依賴。“特供酒”是造假者憑空捏造出來的嗎?非也。在業界公認的“白酒黃金十年(2003-2012)”期間,標着“專用”“特製”“定製”“訂製”“授權”“指定”“合作”“接待”之類的白酒比比皆是。直至2013年,有關方面明令禁止生產、標註“特供”“專供”白酒之後,情況纔好起來。儘管如此,仍然有一些人堅信,許多酒廠並沒有停止生產、標註這種白酒,只不過手段更隱蔽而已(這也是造假者的慣用話術之一)。
濃烈的特權思想。在某些人看來,特權就是一塊臭豆腐——在別人手上,聞着臭;在自己嘴中,嚼着香。個別人對“特供酒”趨之若鶩,就是看中一個“特”字——普通人買不到,他可以弄到手,證明他與衆不同,特別有門路、有辦法;老百姓喝不着,他能常喝常有,說明他特別有身份、有能力。“特供酒”讓他嚐了一口特權味、過了一把特權癮,哪怕品出這酒有問題,穿上“皇帝的新衣”之後也能強顏歡笑裝下去。
隱蔽的虛榮效應。消費者渴望擁有獨一無二或只有少數人才能享用的商品,並因“幾乎沒有人擁有與我一樣的東西”而獲得排他性精神享受,稱之爲虛榮效應,這也是精明商家拿捏普通消費者最狠的手段。造假者正是摸透了一些人的心理,借“特供”之名,營造出高檔、神秘、稀有、尊貴、高人一等的氛圍感,滿足一些消費者畸形的虛榮心。可以說,“特供酒”就是造假者爲這類人特別調製的“迷魂湯”。
酒不醉人人自醉,爲了面子活受罪,非“特”不喝者,真是傻到家了。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假酒自然就沒有了市場,在打擊、抵制“特供酒”上,行政執法部門固然要雷厲風行、除惡務盡,消費者何嘗不需要反思與警惕?(練洪洋)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