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野心勃勃的投資人、嵌入本地市場的製造業,去越南創造“下一個奇蹟”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譚海燕實習生鍾言廣州報道

9年了,王衛亞還是覺得,自己當年出海出得晚。

在熟人那裡,王衛亞被叫作“老王”,以下這句話在越南河內的商人圈子裡廣爲流傳——去越南要“摸着老王過河”。

正如王衛亞所言,他一生都在資本市場裡“游泳”。1996年,王衛亞的證券從業生涯從河南啓航,接着就是見證證券市場風譎雲詭變化,自己成立私募公司、經歷股災、決心出海。王衛亞篤信,在狹長海岸線、摩托車大軍、悠閒熱帶生活、1億人口市場規模之下,越南潛藏着並不廣爲人知的資本熱土。

千禧年,越南的胡志明指數開啓,以100點作爲初始值,如今已翻了10餘倍達到1286點。2015年王衛亞剛到時,越南資本市場還是一片原始森林,“想招證券從業員工都很困難”。然而,即便如此,老王還是覺得晚了。

在他之前,中國的實體制造業已經開啓了好幾輪“下南洋”之旅。從珠三角多年前提出的“騰籠換鳥”到越南關稅利好再到中國企業主動“走出去”,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塑的背景下,中國和越南的貿易共生關係日益增強。

近日,越南國家主席蘇林訪華,首站來到廣東。據越通社報道,蘇林建議廣東與越南加強經貿合作交流,歡迎廣東省企業擴大對越南數字化轉型、綠色增長、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優質投資規模。

如今的越南,正在奮力推進經濟改革,試圖復刻中國經濟騰飛的歷史軌跡。“如果你去了越南,你就會發現,很多地方都像十多二十年前的珠三角城市”,多名出海企業家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如果說越南給了中國尤其是廣東企業“走出去”以寶貴機遇,那麼王衛亞與前赴後繼的實體制造業企業家則是全球化浪潮裡功不可沒的層層浪花。

賺錢沒那麼容易

王衛亞是河南人,從老家河南開封出走,足跡遍佈國內多個證券公司,是中國首批取得證券投資諮詢資格的人羣之一。在王衛亞等人的口中,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很容易就能聽到“機緣巧合來到越南”這樣的描述。

巧合的背後是必然。“2015年國內股市震盪,很多人都‘受傷’了,我跟朋友談論過之後,決定往外走。”在王衛亞眼裡,選擇越南的理由很簡單,前期有業務基礎、地理距離又近、人口紅利充足。

初到越南時他也稍顯猶疑,越南的股票發行制度與中國不同、投資者的市場認知相對落後,看起來門檻低,但是很難,在這裡從事金融業很像“平地起高樓”。

然而,回看過去9年,王衛亞認爲自己做了正確的選擇。他在47歲時來到越南,次年收購了一家本地的證券公司,將其改名爲“建設證券”,這家公司後來成爲了越南兩家中資背景的上市證券企業之一——另一家是歷史悠久的國泰君安。

從業經驗豐富,如今又手握上市公司,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向王衛亞提出了一個直白的問題,來越9年,是否賺到了大錢?

但他思忖片刻,答道,實話實說,沒有那麼容易。

據王衛亞介紹,企業在越南上市難度遠不及國內,當年註冊資本摺合不到1千萬元人民幣就能達到上市門檻。但即便有了主體,後面的摸索也相當不易,越南金融體系建設滯後是“硬傷”,市場認知又難以提升,行業都在等待一個爆發的機會。

剛開始,建設證券將客戶目標面向整個大中華區,但後來遇上疫情,很多業務無法開展。調整開展本地服務之後,推出了非現場開戶等新舉措。後來,客戶數量倒是多了,交易量卻一直起不來。“在越南的證券生態中,想把公司維繫運營下去是可以的,但是賺大錢比較難。”王衛亞說。

在他看來,要想壯大規模,只能源源不斷地加大投入,背靠雄厚資本,穩步提高市場佔有率,這也是爲什麼他在2022年往一級市場延伸,成立了麒麟資本。

“南下掘金”不易,並非老王的“一家之言”。早在2002年,“廠二代”陳勇聰背後的家族合資企業——東莞一家生產工業用車縫線的工廠,就已在越南設廠。20多年裡,胡志明指數漲了不止10倍,據陳勇聰對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介紹,本地工人的薪資也漲了10餘倍。

此外,整體來看,雖然越南用人成本相較國內更低,但工人的效率也相對更低。這跟王衛亞的觀察是相吻合的,全球製造業企業在越南設廠趨勢愈演愈烈,當地產業正在加速升級轉型,但本土工人的職業教育相對欠缺,勞動力市場還有很多潛力可以挖掘。

這20多年來,越南的用地成本也在持續上漲。陳勇聰說,如今越南胡志明市的廠房租金每平方米均價在5美元以上(摺合人民幣超過35元),甚至比珠三角很多地方要貴。目前,這家生產工業用車縫線的企業在東莞設有小型辦公室,工廠則設在越南,這對上了2008年東莞市提出的“雙轉移戰略”。對於製造工廠來說,即使“掘金”不易,出海成本擡高,也得往外走。而留下來的這部分,則努力向產業“微笑曲線”兩端延伸。

越南的“黃金十年”

成本不如從前低廉,如今中企選擇越南,看中什麼?

8月20日,東莞大銀塑膠製品有限公司(簡稱“大銀塑膠”)越南分廠正式開幕,總經理吳賢達與公司一行小夥伴前往越南“剪綵”。他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越南分廠推進速度很快,1月選址、2月簽約、半年蓋好工廠,如今在越南北寧1萬多平方米的廠房正在持續招兵買馬,已經可以開工。

大銀塑膠是臺資企業,1997年從臺灣工廠來到東莞時,只有5臺注塑機。20多年過去,企業搖身一變成爲擁有600多人,爲全球知名品牌做代工,品類囊括智能家電、運動產品、半成品等的名副其實大廠。

越南工廠建設速度飛快,背後是有緊迫性的。掃地機器人是大銀塑膠的重要業務板塊,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此前就已宣佈吸塵器、掃地機器人、空氣炸鍋等家電用品關稅豁免於2024年6月14日到期,往後這些產品要被加徵25%的關稅。

美對中部分商品關稅升高,對於主要面向歐美客戶出口產品的大銀塑膠,是不小的打擊。此外,受全球經濟復甦勢頭不穩影響,企業近兩年營業額有所下滑,留住老客戶和積極開拓新客戶十分緊迫。“我們必須走出去”,吳賢達說。

吳賢達給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掃地機器人爲例,在越南生產比在國內成本更高。一來,對比國內,廠租、人力等成本優惠得不明顯。再者,越南的產業鏈完備程度尚比不上珠三角地區,這就意味着,成本賬單中需要加上進口原材料的運輸等費用。因此,大銀塑膠同樣的產品,從越南出口,比從中國出口,給客戶的報價要高出5%~10%。

“掃地機器人裡面很多電子元器件,包括PCBA電路板、傳感器、風機、馬達等等,我們都要倚仗國內的供應商。”吳賢達去年多次前往越南考察調研,發現當地聚集了很多中國電子信息企業,已經逐漸建立起供應體系。即便如此,中國的供應鏈優勢仍無可比擬,在越南,合適的供應商少,選擇少了,價格就高。

兜兜轉轉,還是需要從珠三角進口零部件到越南的工廠。

爲了避開關稅,吳賢達團隊還考察過墨西哥、菲律賓、印尼、泰國等地——都是近年來中企出海設廠熱門地點,但都不太滿意,他要挑選離中國近、成本較低、外交關係友好、開放程度較高的地方。

“沒有哪個地方比越南更合適了。”吳賢達說。目前,越南已與東盟、歐盟和美洲等國家和市場簽署16項自貿協定,享受60多個國家/地區的優惠關稅。此外,越南北寧離東莞只有約900公里,進口零部件可走公路運輸。“我們很多材料都要從珠三角進口,物流成本是很重要的考量。”

吳賢達也是一名“廠二代”,事實上,大銀塑膠的發展歷程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重塑是契合的:企業的製造端從中國臺灣或香港搬到珠三角腹地,再從珠三角轉移至中國內地或越南等地。只是如今,中國工廠在越南設廠,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產能轉移,更多的是通過嵌入本地市場,帶動當地就業與中國的中間品進出口。

以大銀塑膠爲例,中國企業在外設廠,往往拉動了中間品的進出口增長。中國長期是越南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場。越南則是中國在全球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國、在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而在我國各省中,廣東與越南的貿易額最大,約佔兩國進出口總額的五分之一。

今年前7個月,廣東從越南進口的機電產品中,電子產品存儲部件、液晶平板顯示模組分別大幅增長了2084.9%、17346.2%,而廣東對越南出口機電產品720.8億元,同比增長34.2%。在全球電子信息行業回暖的背景下,中越兩地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係更多是互補而非簡單的替代,兩地合作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根據雁行理論,企業外遷是非常正常的,能不能走出去,由市場決定、企業決定、消費者決定。”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合作研究部主任劉英看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在面臨着重組,中國居於核心位置,攜手包括越南在內的東盟國家,致力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

接受採訪時,劉英剛從馬來西亞和泰國調研回來,她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分享了一個深刻感觸,很長時間中國企業“走出去”都是無序的,“我們需要一套標準‘走出去’,既做好國際化也做好本土化,與貿易伙伴一起走好下一個共建‘一帶一路’的黃金十年”。

隨着出海進入第10個年頭,王衛亞明顯感覺到,中國企業對越南的投資偏好從房地產到製造業、再到新業態等全面多點開花,金融、醫療、教育以及零售是如今越南本土資本青睞的幾大類別。“老證券”王衛亞探清了越南資本市場的水深,笑稱,自己想一步一步把公司做好,未來估計還會一直在資本市場裡“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