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再舉槍:一二三,誰是木頭人?

大約三年前,在防範資本無序擴張的監管大錘落下剛過半年時,海豚君梳理了 2017-2021 年以來$騰訊控股.HK 的投資版圖的變化趨勢以及其背後所隱含的邏輯變化(《再談騰訊交出去的另外 “半條命” 價值》)。

隨後又在騰訊突然接連甩賣京東、Sea,退出董事會,以及金融監管風聲鶴唳的時候,再次表達了對騰訊投資性資產邏輯發生根本性改變後,被投資公司在後續會遭受減持的風險表達了擔憂(《騰訊 “拜拜” 京東:快樂分手還是忍痛割捨?》、《螞蟻的蝴蝶效應:美團、拼多多都會被騰訊甩?》)。

當不幸言中美團,一時之間,被投公司們的風險提示都被市場加上了騰訊減持這一條。然而隨着 2023 年財報落地,騰訊似乎暫停了這個 “123 木頭人” 的遊戲,並且多次表達了對所投上市公司前景有信心,不會再輕易甩賣的口風。

可一切就真的風平浪靜了嗎?

原本海豚君也認爲資產變賣可能真的會告一段落,至少會有 1-3 年的窗口期。下這個判斷的原因,主要是基於 2022 年起騰訊對外投資數量、規模急速下滑。光賣不買,雖然短期利好中小股東,但當投資版圖的 “半條命” 功能被削弱後,也會影響騰訊的長期增長潛力。

但在騰訊搬出千億回購計劃之後,海豚君認爲,新一輪的木頭人遊戲即將上演。但這一回可能主要並不是以實物派息的形式來減持,而是更多的採取在公開市場不斷拋售的方式,本意是換取真金白銀,補上千億回購 + 分紅所需要的資金缺口。因此這對於被投公司來說,股價承壓的週期也會更長。

因此海豚君認爲,時隔三年,有必要再一次對騰訊投資版圖進行梳理,推演後續騰訊可能的動作,及時關注相關資產的風險。

本篇將具體圍繞以下問題展開討論:

1. 騰訊爲何頻頻加碼回購?

2. 千億回購,錢從何來?

3. 舉槍在即,這次有什麼不同?

一個事實:加碼回購的背後是風光不再

回顧疫情前後的五年,從收入增長上來看,監管 + 競爭等多重因素導致 2021 年中是一個顯而易見的 “命運轉折點”,是將騰訊從 20% 以上覆合增長 + 高稀有性的成長股,一竿子打成一個低速的只能靠降本增效 + 變賣股權資產的價值股。

爲了維護股東的權益,管理層的動作也很快。2021 年下半年,一向很少回購的騰訊,突然加大了回購力度,並且在此之後,回購份額持續擴大。

與此同時,騰訊的派息比率(股息/Non-IFRS 歸母淨利潤)也在穩步提高。將回購和派息彙總來看對股東的總分紅回報,佔淨利潤比重已經從 2017-2021 年的 10% 左右,光速提升到了 2023 年的近 50%。而按照公司對 2024 年的預期,海豚君粗略算了下,分紅 + 回購佔比可以進一步提高到 67%。

客觀來說,企業內生價值取決於基本面。但交易面上,從 2022 年中開始大股東 Naspers 和 Prosus 對騰訊的持續性減持,以及本身港股市場交易情緒的冰凍,也減弱了估值支撐。

但撇除純交易面的影響,高增長預期的企業還是理應享有高估值,並且隨着成長預期的不斷兌現和向上打破,估值也會水漲船高。作爲股東,如果當下不能享受到價差帶來的收益,那麼對公司利潤真金白銀的瓜分就會要求落到實處。

再宣佈豪擲千億回購,錢從哪兒來?

關於騰訊的商業模式,市場已經翻來覆去討論無數次,大家基本爛熟於心。衆所周知,騰訊的業務很賺錢,但也並非四處開花。

騰訊在財報中將自己的業務分爲增值服務、網絡廣告、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其他四個板塊。但如果按照具體業態和商業模式的進一步細分,則可以分爲網絡遊戲、數字內容(增值服務中除遊戲之外的業務)、網絡廣告、金融科技、企業服務、其他等六個板塊。

其中游戲、廣告以及金融科技是常年的現金牛業務,數字內容(音樂、網文、視頻、QQ 增值服務等)的付費型業務,以及以騰訊云爲核心的企業服務,則多年徘徊在虧損階段。前者作爲泛娛樂生態的幾個重要拼圖,協同價值大於自身商業化;後者則是騰訊 2018 年以來 To B 戰略的核心業務,但礙於行業變化,發展方向也需要調整。

經過 2022-2023 兩年努力——聚焦核心優勢主業,數字內容已經幾乎擺脫虧損,騰訊雲的毛利率也已經轉正。這帶來的一個最直接的變化就是,儘管收入增長停滯不前,但對長期股東來說更重要的盈利端——集團的 Non-IFRS 歸母淨利潤規模擴張並未掉隊。

從 2020 年起,騰訊就已經是能夠年賺千億的金蛋一枚,基本盤社交流量龐大而穩固,是支撐它不斷業務延展的根基。作爲一個平臺型公司,規模化後的經濟效益自然較高,而相比於其他同行競對,騰訊的大多數業務開展,在第一步流量獲取上就已經瑤瑤領先。因此雖然各業務發展參差不齊,但從集團/生態本身來說,不可否認騰訊賺的就是 “輕鬆錢”。

儘管主營業務各種爆金幣一樣的血賺,但在 2022 年之前,騰訊對股東着實稱不上大方——每年一次派息 + 鮮少的回購,至少和同樣身處暴利行業的遊戲龍頭本站來比。

因此我們不妨來看看,騰訊都將錢花到哪裡去了?

1、過去花錢:對外投資佔一半

一般而言,企業賺了錢之後,如果認爲自己還在成長期,會將盈利所產生的大部分資金用於保證業務正常經營的擴大再生產 + 新業務拓展,小部分回饋給股東或乾脆留存在公司賬上。

雖然股東的分紅回饋一般依據當年的淨利潤情況劃撥一部分,但回購股份則需要依據當年的資金儲備以及市值波動的情況適時的推出回購計劃,以及進行具體的執行。

對於累積資金雄厚的巨頭來說,他們在資金充沛的情況下還會主動尋找外部的一些投資機會,用作自身主營業務的協同或者乾脆做財務型投資,充當 PE/VC 的角色來獲取投資收益。騰訊自然是後者,過去幾年,在資金耗用上,除了自身主業經營必要的支出外,最大的資金流出就是用於對外投資了。

在前文《再談騰訊交出去的另外半條命價值》中,海豚君就着重介紹了 2021 年騰訊這種對外投資的情況和過往以來的變化趨勢。(下一章節更新現狀)

騰訊每期用於投資的開支,一般體現爲五種:(1)收購公司(業務合併)(2)對聯營/合營公司投資(3)對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資產的投資(4)對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的投資(5)對其他金融工具的投資。

五類資產中,(1)~(4)項都表示爲對外部企業/項目的投資,(5)一般爲理財類資產。在對這類資產增加投資的同時,騰訊也會處置/退出一些資產項目。關於如何影響當期利潤的問題,海豚君也在《再談投資》中重點介紹過,這裡僅貼一個彙總圖,不另作贅述。

而如果從實際現金流角度,根據 2016 年至 2023 年上半年財報數據(2023 完整版年報還未披露),騰訊投資意願很高,每年用於對外投資的資金流出要遠遠大於處置收益帶來的資金流入,但也是從 2021 年下半年開始,流入流出的差額在縮窄。

從下圖看,差額縮窄背後一方面體現的是騰訊對投資資產處置加快,比如被大家所熟知的,2022 年以來接連減持京東、Sea、美團等,另一方面同時顯示,騰訊也在刻意減少新投資。

減少投資固然有主營業務增長放緩甚至負增長的原因,但從 2021 年 2000 億的投資規模迅速萎縮至 2022 年的 818 億,更多的還是政府對 “資本無序擴張” 畫了監管紅線。

在這個前提下,騰訊將比往年多出來的 “閒置資金”,主要用在了擴大回購規模,同時也減少借款淨增加(多爲海外投資時的美元貸款,借少還多),而其他現金用途,比如與主業間接相關的資本開支、內容採購規模變化不大,並未隨着收入增長而同步擴張。

2、未來花錢:分紅回購將佔一半

對於未來現金流的耗用,首先與經營活動直接相關的現金流出(主要就是經營費用),預計在公司繼續執行嚴格控制的方針下有望保持費率穩定,並且從集團角度,內部業務的優化整合也還在持續,因此能夠保證經營活動現金淨額規模不會出現較大的變動,或者隨着業務擴張而平和增長。

經營活動之外的投資、融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流出,也就是以資本開支、內容採購、對外投資、借債償債以及利息支付和分紅回購等爲主的 6 項活動。

(1)資本開支、內容採購:與主業活動間接相關,未來除了資本開支可能會體現出一些 AI 投入的增量外,整體應該增長浮動並不大,甚至因爲公司對資源的複用和提高利用效率,反而減少新增投入。從上圖可以看出 2021 年起,資本開支和媒體內容購買規模,已經出現了逐年下降的逆勢變動。

(2)借債償債、利息償付:騰訊出於海外投資對美元現金的需要,一般會在低利率的時候通過銀行借一些美元用作投資。2022 年之後利率不斷提升至短期高位,騰訊也減少了短期借款、應付票據發行。在償債節奏不變的情況下,近兩年債務規模反而是淨減少的。

短期內海外利率可能還處於高位,因此短債規模不會立即恢復到往年高位,但由於遊戲出海等業務發展的需要,因此保持一定規模的借貸規模也是必須的,海豚君預計整體借款、票據規模包含當期需要支付的利息,在同時償還到期債務後保持動態平衡。即一借一還下,對短期現金流淨額貢獻接近零。

(3)回購分紅:這個未來規劃不用多說,基本已經是明牌。短期上,四季度財報中公司披露 2024 年將回購超 1000 億港元的股份,另外 2023 年每股 3.4 港元(總計 320 億港元)的股息也在今年派發到股東手中。那麼今年回購 + 派息的現金支出規模,至少是 2023 年 656 億元的翻倍水平。

2023 年依據實際回購規模,和計劃派發的股息合計計算,大約佔了 Non-IFRS 歸母淨利潤的 47%。去年上半年公司管理層曾有過中長期的模糊指引(最新是否有調整未知)——未來將把利潤的 80% 用於回饋股東。

按照海豚君對騰訊 2024 年的業績預期,如果分紅比率不變的情況下,再加上官宣的 1000 億港元回購,2024 年的分紅回購規模預計將達到 Non-IFRS 歸母淨利潤的 67%。這個數值相比 2023 年提升很多,但距離管理層的長期目標仍有空間。

(4)對外投資:2023 年四季度的業績電話會上,管理層透露,未來投資組合將繼續 “自給自足”,對集團的意義,不再是資金使用方而是提供方。簡單來說,就是騰訊之後的對外投資所用資金,來自於已有投資性資產的甩賣,並且會盡力做到投資收益(資產處置、分佔利潤)帶來的資金流入高於新增投資耗用的資金流出。

這顯然是與之前的“投資>處置”的投資策略幾乎反向。海豚君認爲,這不僅僅體現的是監管上,“防範資本無序擴張” 的長期餘震,同時也體現的是一個時代的結束——隨着流量紅利消失,移動互聯網發展已近尾聲(後面展開討論)。

3. 資金缺口決定了拋售不停

通過上述不同資金用途的梳理,我們不難發現,這兩年用於增加回購和分紅的資金缺口,其實主要大頭就是來源於投資減少帶來的 “閒錢”,其次則是與經營活動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各項開支嚴格控制規模下,更多的收入帶來的利潤增量。

如下圖,海豚君嘗試推演了 2024 年的資金使用情況,在保證年末淨現金(現金 + 存款 - 借款 - 票據)爲正值的情況下,要維持正常的經營、對外投資以及公司允諾的回購和分紅規模,那麼至少需要處置 476 億元的投資性資產。這在往年中,是屬於和近三年差不多規模的高位水平。

這也意味着,投資性資產的拋售動力,將不僅僅出於監管(“防範資本無序擴張”、金控公司的權益資產佔比要求),今年起還將受到回購分紅加大產生的新增需求推動。

在這種結論下,新的問題也就自然產生——新的投資預算需要拋售現有資產換來,那麼在騰訊現有的投資池中,拋棄誰?留下誰?

新一輪木頭人遊戲

截至 2023 年末,財報中騰訊投資性資產合計還有 7100 億元,考慮到實際公允價值情況,海豚君算下來接近 9500 億,與 2020 年的巔峰值 17800 億已經相去甚遠。

這其中不僅有騰訊資產淨賣出的原因,也有資本市場估值整體下移的原因。當然如果撇除後者,通過不考慮市值波動影響的賬面價值來進行對比,2021 年上半年最高值 8451 億,與 4Q23 的 7100 億之間的差值,則主要就是資產拋售產生。

2021-2023 年期間,騰訊最大的兩筆減持操作——京東、美團,由於減持方式是以實物股份派發給騰訊股東,因此不涉及到現金流變動。除此之外的資產處置,大多涉及影響現金流。對比上市股權與非上市股權資產的賬面價值變化趨勢,至少從規模而非公司數量上來看,騰訊更多的是通過處置上市股權來獲得收益和資金。實際上這也很好理解,上市股權多爲業務發展相對成熟的公司,並且上市之後的交易退出也更方便。

因此作爲這部分上市股權的投資者股東,需要關注騰訊的動作。尤其是騰訊原先持股比例較高的上市公司,後續在騰訊需要加大拋售來補充對外投資的資金子彈時,騰訊的減持會對上市公司短期的股價波動有不小的影響。

那麼在新一輪的 “木頭人遊戲” 裡,誰會被第一批選中呢?

雖然拋售需求緊迫,但過往的經驗表明,騰訊也不會過分賤賣,做肉眼可見的虧本交易。再結合《再談騰訊交出去的另外 “半條命” 價值》中海豚君總結的幾個被拋可能性較高的公司屬性,我們認爲,符合下述特徵的上市公司,較早被賣可能性會高一些。

(1)集中子彈的需求:與核心主業、騰訊看好領域不符的公司;

(2)防範資本無序擴張的需求:騰訊持股佔比較高(已收購併表除外)且自身發展相對成熟的公司

(3)權益資產佔比下降的需求:騰訊持有股權價值較高的公司。

(4)目前估值相對合理,或者不存在過分低估的公司。

根據(1)的要求,海豚君梳理了 2021 年之後騰訊投資活動,主要體現出的投資風格爲:出手更少,聚焦主業 + 創新。

根據 IT 桔子數據,在更少的投資預算下,首先 2021 年之後騰訊對外投資數量明顯滑坡,而圍繞核心主業的投資佔比反而進一步提升,但因爲總數量不多,因此幾個主業相關的賽道數量分佈差不多。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遊戲 2021 年下半年之後版號停發了大半年,但仍然是這期間騰訊投資最多的領域。

除此之外,就是代表創新方向的賽道,比如 AI、醫療。

作爲在這個時代稱霸多年的巨頭,或許在新的時代(比如 AI)大規模發展並且自己再次佔據流量基本盤時,騰訊纔會重新恢復對外投資規模的擴張。換句話說,在如同 2000 年、2010 年 PC/移動互聯網發展初期的打江山時期,對內投資的重要性明顯更高。

但 AI 的技術變革太快,行業發展速度就遠超當初的互聯網。過去這一年,當基礎設施還在不斷迭代中,不少成熟的 AI 應用已經同步上線。這與過去的技術革命中 “硬件——軟件基礎設施——應用” 分階段的發展規律有很大不同,更快且具備顛覆性的技術革新縮短了不同發展階段之間的時間差。

因此海豚君也發現,儘管騰訊整體的對外投資規模萎縮,但對於 AI 應用的投資在過去一年快速增加。

上述(2)、(3)點由於都與上市公司的市值相關,因此可以結合起來看:目前上市股權池子中,拼多多股權價值一騎絕塵,其次是環球音樂、快手,以及 Sea、Snapchat 還有貝殼、富途。這些都是騰訊持有價值在 100 億人民幣以上的資產,並且騰訊在這幾家公司中的持股比例都不低,基本在 15% 左右。

從減少權益資產和防範資本無序擴張的兩個監管角度結合來看,剔除環球音樂和 Snap 這兩家不會受到資本無序擴張的監管影響,其他幾家都存在被減持的可能。

如果再回過頭來結合上述(1)、(4)兩點特徵,海豚君認爲減持風險最大的 TOP3:

a. 拼多多:公司發展成熟,估值沒有過分低估且目前邊際上也存在一些走弱風險(國內抖音下場貨架電商競爭、Temu 遇地緣問題),所屬電商賽道非騰訊核心主營,騰訊持有的股權價值較高,小規模減持更利於權益資產縮水等。

b. 快手:公司發展成熟開始穩定盈利,同屬社交平臺型公司且與正在發力的視頻號有直接競爭關係。但當下估值較低,雖然在港股可以模仿京東、美團實物派息來清倉式減持,但資金對快手長期信仰不足,因此清倉減持影響較大且影響騰訊退出收益,雙方管理層採取行動前預計會有反覆商討。海豚君更傾向於,騰訊在二級市場適當的時機持續小幅度甩賣。

今年以來快手開始連續回購模式,或是預防或平滑騰訊小幅度減持過程中對股價波動(4Q23 相比 3Q21,騰訊持股降低了 2pct)。

c. Sea:雖然 2022 年初騰訊對 Sea 減持了一部分,主要在經營管理中降低了自己的投票權比例,並且撤離了任宇昕的董事會席位,但目前仍有 18.4% 的股權。Sea 的增長前景受到多方面競爭影響,相對有限,目前估值並不算過分低估。同時在後續遊戲出海東南亞方面,騰訊與 Sea 之間可能也會有競爭。

不過考慮到 Sea 的多頭資金也不多,目前 Sea 還在代理運營《王者榮耀》國際服《Arena of Valor》,因此估計也不會選擇一鍵清倉,而是逐步甩賣的形式。

當然其他公司的股份也並不是說不會被騰訊拋售,而是從影響力和對騰訊立竿見影的效果上,相對小一些。並且有些優質資產存在明顯低估,也會減弱騰訊的拋售意願。但要注意,一旦這些優質公司估值反彈到合理爲止,被拋售風險也會加大。比如前段時間 BOSS 直聘在發佈了強悍的 4Q23 業績當天飆漲了 20% 之後,很快迎來了騰訊的拋售,雖然減持力度很小,但卻使得公司股價經歷了半個月的調整。

因此海豚君提醒,儘管有些公司確實是優質資產(比如拼多多、貝殼、BOSS 直聘等,後續會考慮專門寫文更新邏輯和估值),並且有些在當下也是業績強勁期。但考慮到今年騰訊拋售資產的意願較強,在短期估值合理或略高時並不建議追。反之騰訊減持利空落地後,被打壓後的估值纔是撿便宜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