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感降溫2℃ 創造首都市民幸福心

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透過規範建築棟距、屋頂陽臺綠化及退縮達通風散熱。(圖/臺北市政府都發局提供)

全球暖化導致高溫,暖化議題受到重視,各國無不研擬相關因應對策,臺北市因都市發展導致熱島效應,又加上臺北盆地地形容易蓄熱,致氣溫逐年升高,夏天氣溫動輒攝氏37度以上,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正着手研擬對策因應。

夏季持續高溫 未來會更熱

近年來全球暖化加劇,經統計近100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攝氏1.2度,臺北市溫度上升卻達攝氏1.8度,再依照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的資料,2023年的7月及8月,最高溫分別爲攝氏37.9度及37.6度;2020年7月24日臺北市最高溫更曾測得攝氏39.7度,但預估未來應該還會「更熱」。

熱島效應及盆地地形 導致臺北市很悶熱

「都市熱島效應」是都市中心氣溫高於郊區的現象,由於人們集中在都市生活和工作,導致都市有大量建築開發、道路運輸及生活設備使用等需求,因此都市經常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缺乏通風,同時車輛及空調設備造成碳排放及熱量,太陽輻射又再被建築物及道路吸收,臺北市因都市化帶來熱島效應,又因是盆地地形,讓高溫更容易蓄積,導致臺北市夏季又悶又熱的現象。

降低戶外體感溫度 成就臺北低碳家園

爲因應都市高溫化,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希望藉由開放空間品質改善、降低體感溫度,藉由鼓勵市民走向戶外,進而減少室內停留時間及其衍生之能源使用,故提出「臺北低碳家園三大策略」,分別爲「體感降溫減碳」、「建築能效降碳」及「密集綠覆固碳」。

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地面層開放空間,提供戶外舒適環境,讓人在戶外停久一點。(圖/臺北市政府都發局提供)

「體感降溫減碳」是增加開放空間喬木或建築物騎樓,提供市民戶外遮蔭空間,藉由阻擋太陽直射以降低體感溫度;建築物配置部分,則增加建築物棟距與退縮尺度,「讓路給風走」,纔能有效帶走都市熱能。

「建築能效降碳」是使用具有建築能效等級的空調、照明、家電等生活設備來達到降碳目標,未來將強化建築節能法令規定,並從公有的新建建築率先推動示範。

「密集綠覆固碳」是利用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特性,除了固定二氧化碳還有遮蔭功能,來達到降溫效果。希望藉由增加公園綠地、道路及河堤的綠化量,從點、線、面來建構臺北市的綠色基盤。

都市降溫刻不容緩 2024年啓動法制化程序

伴隨全球暖化日益升溫,臺北市夏季溫度也屢創新高,必須針對都市降溫即刻採取行動。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在2023年已於都市設計審議率先規範地面層喬木覆蓋率及騎樓遮蔭,2024年將再積極推動都市降溫宜居家園計劃,透過法令修訂,使建築綠化及地面層遮蔭更爲完善,並預計2025年全面實施。

未來希望透過公私協力,讓臺北市戶外空間體感溫度下降,藉由舒適環境讓市民走慢一點、停久一點,提高市民待在戶外的時間,進而減少空調等能源使用,形成一個正向循環,藉此創造舒適宜居的首都新氣象。

中南社會住宅遮檐空間,藉由建築連續遮檐設施達遮蔭涼適。(圖/臺北市政府都發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