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感熱炸了!武漢氣象監測站在清涼寨?氣象局官方迴應

來源:經視直播

最近,入伏後不少武漢市民討論,爲何出門的體感溫度比預報溫度要高很多?

甚至有網友調侃,武漢的溫度觀測站是不是在清涼寨?

7月19日上午,經視直播記者聯繫上湖北省氣象局,工作人員表示,武漢市的氣溫預報設立在武漢市東西湖區,以慈惠街的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以基準,“在武漢國家氣象站,氣溫數據來自一個離地1.5米的百葉箱,四面通風且陰涼。”

目前武漢市氣象局沒有在清涼寨景區中設立氣象觀測站。

那麼,爲何市區溫度比預報的溫度要高?

且人的體感溫度相比

百葉箱測出的氣溫要高不少呢?

工作人員表示,因爲武漢市區高樓大廈林立,人口衆多,由於城市熱島效應,市區的溫度普遍高於郊區,所以體感溫度自然也比百葉箱的溫度高。

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氣溫、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氣壓和情緒等因素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市區處處都是鋼筋水泥結構的建築,柏油馬路上的地表溫度甚至高達5、60度,體感溫度肯定會高一些。”

天氣預報的溫度並非體感溫度

兩者有所區別

據悉,天氣預報中所說的氣溫,是在觀測場中離地面1.5米高的百葉箱中的溫度表上測得的,由於溫度表保持了良好的通風性,並避免了陽光直接照射,因而排除了各種局地環境的因素和干擾,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可比性。

這也是世界氣象組織統一制定的標準,即氣象部門的測溫溫度表要放置在百葉箱裡,距地面1.5米高,而百葉箱要放在空曠的草坪上。如果太陽直接照射到溫度計上,會對它產生增溫效應,這樣測出來的不是氣溫,也沒有代表性。“我們預報的氣溫指的是純粹的大氣溫度,並非體感溫度或者地面溫度。”工作人員介紹。

“我們也發現很多市民有這個疑問,實際上這就是體感溫度和氣溫的區別。”武漢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姚望玲解釋,體感溫度是人對所處環境冷熱程度的主觀感受,和氣溫有所關聯,但不完全相同。她說,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氣溫、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氣壓和情緒等因素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預報的氣溫值是預報員預測的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國家代表站可能觀測到的客觀氣溫值,而體感溫度則會根據人體所處的環境發生變化。

當空氣溫度較高、溼度較大、風速較小時,人的體感溫度越高。其中,溼度主要影響人體汗液的蒸發和散熱情況,溼度越高,汗液不容易蒸發,會讓人感覺悶熱。另外,一定的風速會使身體散發出的熱量都被吹離體表,風速越小,散熱的速度越慢,體感溫度越高。

然而,體感溫度並非總是高於預報氣溫。在某些情況下,如當人處於因狹管效應導致風速加大的兩棟高樓之間,且無陽光直射時,體感溫度反而可能偏低,給人帶來意外的涼爽。“所以也不見得體感溫度一定會比預報溫度高,還是和人所處的環境有關。”姚望玲表示。

夏季出行,有市民會驚訝於地表的高溫,有時甚至能感受到燙腳的不適,這便是“地表溫度”。姚望玲解釋,它是指地表與空氣交界處的溫度,受地表屬性和日照強度的雙重影響。正午時分,水泥地的溫度可升至50℃以上,而草坪和溼潤土壤的溫度則溫和得多。

目前,武漢市有5個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均分佈在遠城區,緣於觀測場對於周邊環境有較高要求,必須是一塊空地。另外全市還有200多個4米×4米的區域自動站,分佈較爲均勻,中心城區約5公里一個,目前在清涼寨景區中沒有設立氣象觀測站。

來源:經視直播、九派新聞

記者:金緣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