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不只腦中風 這處血管不暢通恐壞死 嚴重須截肢
有些人會將下肢動脈栓塞誤認爲退化性關節疼痛。( 示意圖/ Shutterstock )
血管病變可能發生在身體上任何一處,發生在腦部叫做「腦中風」,發生在心臟是「心肌梗塞」;若是通往雙腿「下肢」的血管發生病變,血流不暢通,腿部肌肉組織因缺血導致壞死,就是俗稱的「腳中風」。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柏霖表示,俗稱「腳中風」的下肢動脈阻塞,可分爲急性和慢性。造成阻塞的原因則可分爲血栓型和斑塊阻塞型。常見的慢性下肢動脈阻塞,由於血管狹窄惡化,患者在長距離行走或是運動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生大腿、小腿或是足部疼痛,需要休息才能緩解,這就是「間歇性跛行」的症狀,如不及時治療腳部缺血性疼痛,如合併皮膚傷口無法癒合或腳趾頭壞疽,將會大大增加截肢風險。
●間歇性跛行是觀察指標
林柏霖表示,很多長輩容易將間歇性跛行誤認爲退化性關節疼痛處理。如四肢末梢產生疼痛,腳部組織潰瘍或壞死,很多長輩往往都拖到很嚴重時纔來就醫,此時常合併敗血症,最後也只能截肢才能保住性命。如果看到家中長輩走路一段時間後發生下肢疼痛,休息後又恢復正常,要合理懷疑是下肢動脈阻塞,趕緊去醫院做更進一步的血管檢查,避免截肢憾事。
當腳中風患者的組織壞死已無法挽回的時候,醫師首先考慮能否保存肢體,在截除壞死組織的基本條件下儘量不截肢,協助患者保留站立及行走的功能,提高生活品質。
下肢動脈阻塞可藉由微創導管方式,使用氣球擴張或置放支架或是塗藥氣球來打通阻塞的血管,術後則可大幅改善疼痛感。如果症狀較輕微者,可選擇服用抗血小板、低劑量抗凝劑或改善循環的藥物。
●留意四肢的溫度和顏色
民衆如果患有三高、抽菸、洗腎患者或心血管疾病,要多加留意四肢的溫度和顏色。日常生活要好好控制三高、戒菸和保持運動習慣,以降低周邊血管病變的風險,如果發現有傷口要趕緊處理,避免小傷口惡化成大傷口,四肢末梢如感覺異常的狀況,也要儘速就醫。
如果雙腿出現缺血性疼痛、感覺異常、皮膚溫度改變等症狀,初期可透過藥物治療,但若出現休息時仍疼痛、肢體末梢發黑,又延誤治療,會造成恢復上的困難;日前健保署已開放低劑量口服抗凝血劑合併抗阿斯匹靈,可以讓腳截肢的比例下降到五成左右。
●周邊血管疾病是可預防的
林柏霖提醒,周邊血管疾病其實是可預防的,患者可藉由戒菸、改善飲食習慣、適當運動及按時服用降血壓、降血脂肪及控制血糖的藥物,來達到預防的效果。另外,局部的肌肉按摩、溫水浴和穿保暖的衣物,都可促使肌肉血液循環增加,降低缺血性的傷害。
對於治療有症狀的周邊血管疾病,醫師會依個人狀況來做特別建議,包含危險因子的改善、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服用藥物、運動復健、血管內整型手術或血管繞道手術來治療。目標爲改善症狀及保留患者肢體的完整性及降低截肢的可能性,最終目標是降低相關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若疾病必須接受手術治療,應聽從醫師指示治療,否則下肢肌肉組織若因缺血或缺氧過久,再手術時可能來不及了。
文章來源:本文由《常春月刊》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