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能股份淨利潤增幅超兩成,“動力電池+儲能系統”雙核發力未來可期

3月29日,天能股份(688819.SH)發佈2023年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77.48億元,同比上漲14%;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3.05億元,同比上漲20.77%。報告期末,公司總資產規模爲358.32億元,同比增長10.67%,淨資產規模爲154.21億元,同比增長12.77%。

鉛蓄電池業務是天能股份的傳統業務和發展後盾,是天能股份的第一大營收來源,報告期內,該項業務實現營收444.07億元,同比增長18.75%,其中鉛炭電池業務收入3.55億元,同比增長114.76%。

回購股份傳遞發展信心

今年來,在天能股份董事長張天任的提議下,公司發佈了回購股份方案公告,擬以自有資金5000萬元~1億元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股份,回購價格不超過41.82元/股,回購的股份將用於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

天能股份方面表示,此次回購是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和對公司價值的認可,並有利於充分調動公司員工的積極性,有效地將股東利益、公司利益和員工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促進公司健康可持續發展公司。

今年全國兩會,“新質生產力”成爲熱門關鍵詞,全國人大代表、天能股份董事長張天任表示,新興產業需要形成新質生產力,傳統產業對於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需求更加迫切。在當前背景下,傳統產業需要通過轉型升級等方式,進行全面改造和提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在張天任看來,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企業優化綠色結構轉型最重要的抓手就是引入、應用新質生產力。他表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的提出,爲我國增強發展新動能、構築經濟發展新引擎、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提供了重要指引。”

在新質生產力的指引下,針對天能股份的發展,張天任表示,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天能的路徑是“實業+資本+科技”三輪驅動,“數智化、平臺化、國際化”三化聯動,這6個關鍵打法,共同構成天能的新發展格局。

張天任指出,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就需要緊緊扭住新質生產力這個牛鼻子。對於公司發展,他認爲以下幾點不可或缺:一是要持續加強研發投入,鍛強研發體系,用技術的創新與突破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升級;二是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新能源事業,不斷提升人才的素質和水平;三是打通研發、營銷、製造、服務、回收、物流的全價值鏈,實現從資源到商品,商品再到資源的產業閉環,助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

報告期內,天能股份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共投入研發費用17.9億元,同比增長17.3%。截至2023年底,公司共獲得3399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724項,共計14項專利榮獲國家級、省級專利獎項,其中9項發明專利榮獲中國專利優秀獎。同時,公司注重與國內外知名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合作,共同開展前沿技術的研發工作。在人才引進方面,天能股份全年外引領軍人才13人,引入各單位班子成員和技術骨幹174人,助力公司高質量發展。

“動力電池+儲能系統”雙核發力

天能股份是中國新能源動力電池行業領軍企業,公司堅持科技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理念,在過去30多年裡深耕電池行業,現已實現鉛蓄電池和鋰電池協同發展,並積極佈局氫燃料電池、鈉離子電池等新型電池賽道,構建了“鉛鋰氫鈉”並舉的多技術路線,形成了“動力電池+儲能系統”雙核發力的格局。

作爲全球鉛蓄電池龍頭企業,天能股份在國內電動輕型車鉛蓄動力電池的行業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市場佔有率已超過45%。鑑於鉛蓄電池在性價比和安全性方面的優越性顯著,未來鉛蓄電池在電動輕型車市場仍將處於主導地位。

在主業鉛蓄電池業務穩步發展的同時,天能股份在新一輪戰略升級規劃中已將儲能業務立爲核心戰略之一,致力成爲領先的儲能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

在儲能領域,天能股份主要提供“鉛炭+鋰電”雙重技術路線解決方案,滿足多元化應用場景需求,成功打造了大唐魯北儲能項目、“和平共儲”綜合智慧能源共享儲能項目、南方電網城北站儲能項目、湖州長興金陵變儲能項目、江蘇沭陽儲能項目等多項優質項目。其中,“和平共儲”綜合智慧能源共享儲能項目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鉛炭儲能電廠,具備安全指數高、設備壽命長、經濟性好、建設週期短、資源整合能力強等五大顯著特點。

今年2月,天能股份宣佈子公司浙江天能儲能有限公司擬與白銀有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甘肅省綠色生態清潔生產產業發展基金(有限合夥)設立合資公司,投資建設新能源共享儲能電站及相關配套產業項目。

天能股份表示,此次對外投資能夠充分發揮各方資源優勢,增強公司在儲能領域發展潛力,進一步提升公司儲能業務競爭力,爲公司提質增效提供增長點。

海通證券認爲,我國儲能市場發展穩中向好,新型儲能是行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各省份對新型儲能的項目併網及市場機制提出的相關政策愈發完善,支持力度逐漸加大,有望促進儲能規模進一步擴大,爲儲能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