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漸漸光的臺灣機會

美國共享乘車巨頭Uber(優步)。(圖片取自/達志影像)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過去15年,我的生活基本上架構在上海與臺北這兩個相聚600多公里的城市天際之間。隨着兩岸的直航,我的《雙城記》也從香港轉機、繞飛香港到今天的虹橋─松山直飛,當我正慶幸本來遙遠的距離終於近了,誰能料到雙城距離會因武漢疫情變得如此遙遠?是的,橫空出世的病毒不但讓我的工作計劃大亂,還將上海推得離我好遠好遠。新冠肺炎病毒讓我更相信「去全球化」勢不可擋,臺灣街頭上演的「口罩之亂」坐實了人心惶惶的蔓延,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註定一去不回,全球經濟將從不確定變得更不確定,很多我們曾以爲理所當然的事情都將變得不再一如既往。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最廣爲人知的一句話,Bloomberg的社論正告訴我們2020年將是全球的黑天鵝年,不知道狄更斯如果在世,會不會告訴我們這個最壞的時代仍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就是這時候,我們更需要正面的力量,因爲我相信〈島嶼天光〉歌詞說的:「日頭一爬上山,就會使轉去啦。」作曲家林夕在香港反送中最激烈時,曾在臺灣發表了一段談話:「在最壞的時代,我們要做一個最好的人。」沒錯,風雨再大,總會過去,重要的是風雨過後就是彩虹,我相信臺灣即將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迎來久違的「天色漸漸光」。

我喜歡《經濟學人》最新一期有關全球供應鏈何去何從的分析文章:〈一個致命疫疾的中斷〉。文章批評了全球華爾街以及經濟學家對武漢疫情的過度樂觀,並認爲很多企業在未來幾個月將逐步陷入麻煩,首先是隨着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大以及全球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跨國企業與中國企業彼此錯綜複雜的關聯性,會使狀況彼此更加難以自拔,全球習以爲常的供應鏈管理註定將加速顛覆重組。

我的觀點是這個流行病毒肯定將削弱全球企業與中國長久以來的緊密關係。如果中美貿易戰提醒了大家供應鏈分散的必要,那新冠病毒會讓全球CEO不得不立刻行動重新架構供應鏈管理,中國大陸很難再建立與全球企業的緊密關係,臺灣的特殊性將讓自己在供應鏈上的替代財(Substitute Good)增加不少的話語權與迴旋空間。

很多人問我怎會選在這個時候發表《出行產業白皮書》及金庫資本的進軍國際?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個充滿理想性的人,如果張雨生的〈我的未來不是夢〉是伴隨臺灣走過風風雨雨的熟悉旋律,那麼我的夢想就是踏着出行產業的風口協助臺灣產業跨向國際。很多人問我什麼是出行產業?一言以蔽之,所有憑藉物聯網、AI讓整車製造業、科技業與人的出行行爲相互串聯而生的商業創新都是出行產業。如果1990年代「PC產業」造就了美國矽谷及華爾街的睥睨全球,那麼2000年後的「移動互聯網」就是大陸BATJ一飛沖天的發電機,而我堅信出行產業會是臺灣下個10年最大最好的產業機遇。

我們看見電動車Tesla的股價在武漢疫情未散之際展開了披荊斬棘的上漲;Uber顛覆了我們習以爲常的出行習慣;Grab的App平臺讓東南亞蓄勢待發。如果以10年的維度來看,出行產業的迭代演進,將隨着電動車、車聯網及車能網的完美融合,讓原材料、電池、零配件、整車製造到軟體服務翻天覆地,不但我們的生活會徹底改變,新的產業機會也將一波波迎面撲來。

臺灣產業的天色確實已經漸漸光,我們看到不同領域之間正在相互滲透,做圖資的想要做出行,做車子的已經開始合作,做科技的更是佈局智慧城市,跨界與融合不停在上演。產業鏈上的各環節都將迎來更迫在眉梢的時間窗口。正如Facebook創辦人Zuckerberg所說,一個變化如此快的世界裡,你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冒風險。世界這麼大,我們就該帶着年輕人一起出去看看。臺灣在歷史上從來都是一個有容乃大的海洋國家,臺灣在出行產業擁有的精密沉澱遠比我們自己想像的還要好,臺灣不能,也不應該缺席。(作者爲創投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