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達尼潛水器早被轟「危險」!數十專家警告「災難性」問題

探訪「鐵達尼號」殘骸的潛水器「泰坦號」(Titan)18日失聯至今行蹤成謎,紐約時報指出,數十名專家多年前就警告泰坦號出航後可能出現「災難性」問題。(圖/路透社)

探訪沉船「鐵達尼號」(Titanic)殘骸的潛水器「泰坦號」(Titan)18日失聯,《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指出,數十名專家多年前早就警告泰坦號出航後可能出現「災難性」問題,甚至下潛至極限深度時,「可能對乘客構成危險」。

2018年1月,泰坦號所屬的美國旅遊公司「海洋之門探險」(OceanGate Expeditions)準備將泰坦號交由一名新員工確認安全性,不過自此多名內外部專家開始祭出警告。

海洋之門探險當時的海洋營運總監洛奇(David Lochridge)針對泰坦號發佈一份「充滿嚴厲批評」的報告,指出泰坦號需要進行更多檢測,強調這座潛水器「下潛至極限深度時會對乘客構成潛在危險」。

2個月後,38名產業領袖、深海探險者、海洋學者也聯合致信警告海洋之門探險執行長拉許(Stockton Rush),指出公司的「實驗」性質,以及放棄傳統檢測的決定,會導致泰坦號展開鐵達尼號探索之旅時出現潛在「災難性」問題。

報導指出,洛奇在報告中的批評以及38位專家的警告,部分聚焦在拉許拒絕讓泰坦號接受知名機構檢測及認證。根據法庭文件,洛奇稱有敦促公司讓泰坦號接受檢測,不過公司迴應「不願意支付檢測費用」,海洋之門探險後續控告洛奇外泄公司機密,並將他解僱。

海洋之門探險則在訴訟中反控洛奇不是工程師、拒絕接受公司工程團隊的資訊,強調對泰坦號船身強度進行的聲學監測優於洛奇所稱的必要檢測。

圖爲「海洋之門探險」(OceanGate Expeditions)執行長拉許(Stockton Rush)。(資料照/路透社)

美聯社報導,聲學監測(acoustic monitoring)指的是依賴船身在壓力下所發出的破裂聲或砰砰聲,而不是掃描船體來偵測缺陷。

洛奇指出,公司告訴他沒有設備能檢測12.7公分厚的碳纖維船身,他說公司的作法有問題,因爲只有在潛水器即將失效、通常是內爆前,聲學監測纔會偵測出來,偵測不到任何船體本身的缺陷。

另外海洋科技社會(Marine Technology Society)旗下載人水下載具委員會(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 committee)的38名會員聯合致函拉許,指出他們「一致關切」泰坦號的開發方式,以及探索鐵達尼號殘骸的任務。

信中也砲轟泰坦號旅程的行銷手法「有誤導性」,海洋之門探險稱泰坦號有達到或超越立恩威國際驗證公司(DNV)的安全標準,但實際上泰坦號並未經過立恩威認證,這些專家建議,海洋之門探險至少要讓旗下潛水器接受立恩威或另一家權威機構檢測。

委員會主席科寧(Will Kohnen)20日表示,拉許收到這封信後向他抱怨,產業標準正在扼殺創新。

當年連署這封信的專家坎波(Bart Kemper)受訪表示,海洋之門探險甚至爲了規避美國規範,讓船隻只在國際水域使用。

針對報導,海洋之門探險拒絕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