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臺坎貝爾 美參院通過出任副國務卿

美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出任副國務卿人事案,獲參院批准通過。(美聯社)

美參議院6日通過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出任國務院副國務卿人事案,使其成爲僅次於國務卿布林肯、排名第二的美國外交官。現年66歲、有「印太沙皇」之稱的坎貝爾至少訪臺6次,他在去年12月的提名聽證會上強調,美國在印太地區迫切需要與臺灣站在一起。

《美國之音》等外媒報導,參議院以92贊成票、5反對票,壓倒性通過坎貝爾出任副國務卿,接替去年7月28日退休的雪蔓(Wendy Sherman)。

坎貝爾曾在美前總統歐巴馬執政期間,擔任國務院亞太助卿。他是歐巴馬「重返亞洲」政策的重要推手,讓美國外交政策的重心從中東轉向亞太。他也推動包括美、澳洲、印度和日本之間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美英澳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美日韓元首峰會,以及推動美國與澳洲、日本、紐西蘭、英國成立非正式集團「藍色太平洋夥伴」(PBP),強化與太平洋島國關係。

坎貝爾2021年出任美國總統拜登設置的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一職時,強調美國在與中國競爭的同時,並不尋求衝突或對抗。他認爲美國應致力於與盟國合作,負責任地管理與中國的競爭。

他在去年12月的提名聽證會上表示,「今天的挑戰是全球性的。一個地區發生的事情會影響其他區域。我們的競爭對手正在合作,只要看看中國、伊朗和北韓對俄羅斯侵略戰爭的支持就知道了。」「中國認爲美國正處於急劇下降的階段。至關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證明事實並非如此。」

坎貝爾至少6次訪臺,與蔡英文總統、前總統馬英九及陳水扁都見過面,也曾在去年2月21日和拜訪美國在臺協會(AIT)華盛頓總部的外交部長吳釗燮、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舉行會談。坎貝爾2013年卸任亞太助卿後,馬英九總統於同年10月親頒「特種大綬景星勳章」。

《路透》指出,坎貝爾成爲副國務卿,反映了美中關係的重要性,尤其中國對美國構成嚴峻的外交挑戰,美國希望在不引發衝突的情況下,對抗中國不斷增長的軍事力量,遏制華盛頓認爲中國不公平貿易舉措,避免全面貿易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