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4次大型兩棲登陸作戰規劃窺見中共對臺動武規模

諾曼第登陸是大型兩棲登陸作戰的經典之作,總共動員15萬6 千名兩棲登陸部隊,以及近20萬海軍,是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棲作戰行動。(圖/Wikipedia)

美國等西方國家都認爲中共愈來愈具備武力入侵臺灣的能力,而且在與美國爭奪亞太地區主導權時,中共也有更多的理由必須掌控臺灣。這些年來臺海戰爭成爲西方國際政治與國防戰略學界最熱門的議題,大部份研究者都認爲,中共無法透過軍事威嚇、封鎖要佔領檯灣,必須發動大規模兩棲登作戰才能達到目的,許多西方智庫在討論時常會運用二次大戰至今的3次兩棲作戰的真實場景來做爲架構,用以衡量中共需要動員多大資源才能在這場武統臺灣的戰爭中獲勝。

中共一再重申在和平統一無望時將會對臺動武,這時考慮的就是動員多少武器與部隊,以及採用何種戰術。過去的研究多半集中在「如何」入侵,較少專注於人力與裝備數量需求。然而,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失敗後,讓這類研究更加重視戰爭動用的資源,例如人力、武器裝備與後勤,如果沒有真實案例做爲架構,相關討論容易變得漫無邊際。

仁川登陸戰是一次成功的兩棲作戰行動,當時大約有7萬5000人的部隊和261艘海軍艦艇參與,是二次大戰後最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圖/Wikipedia)

這幾年學術界比較常用來討論對臺兩棲登陸作戰的案例有4個:1944年法國諾曼地登陸、1950年底韓國仁川登陸戰、1945~1946年登陸日本的沒落行動(Operation Downfall)以及1944年登陸臺灣的堤道行動(Operation Causeway)。這4次兩棲登陸作戰只有前兩者實施,登陸日本主島與登陸臺灣並未實現,但其作戰方案很有參考價值。其他的幾次登陸戰─例如海灣戰爭─因實力、規模與場景差異太大,在討論動員人力裝備資源等議題時較少被提及。

盟軍在諾曼地登陸有15萬6000人蔘與,登陸之前已有數千名空降兵深入敵後降落。登陸行動有充足的艦艇、完全的制空權與強大的火力。(圖/美聯社)

美軍韓戰期間仁川登陸戰是一次成功的兩棲作戰行動,當時大約有7萬5000人的部隊和261艘海軍艦艇參與,是自二次大戰以來最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這個規模相較於1944年的諾曼地登陸小了一半以上,盟軍在諾曼地登陸有15萬6000人蔘與,登陸之前已有數千名空降兵深入敵後降落。這2次登陸都有充足的艦艇,完全的制空權與強大的火力,加上登陸區民衆與敵後反抗軍對登陸部隊很友好,會提供各種實質的協助。如果是共軍登陸臺灣,可以想像不太容易遇到與仁川或諾曼地相同的友善環境。

仁川登陸戰韓軍登上月尾島。(圖/韓國國防部)

在入侵日本主島的沒落行動上,鑑於沖繩島戰役美軍有出乎意外的重大傷亡,盟軍對於直接登陸日本的作戰方案十分猶豫,他們認爲入侵日本本島的初期登陸部隊需要動用海空與兩棲部隊共數十萬人才能確保灘頭陣地,加上登島後的作戰行動,要完全打敗日本需要動用超過600萬的部隊。盟軍根據先前作戰經驗認爲,日本人就算只剩削尖了的竹子也會奮戰到底,雙方傷亡更難以估計。這也是後來決定投下原子彈的重要原因之一,盟軍最終投下原子彈讓日本投降,沒落行動因而未實際執行。

最後一個案例則是1944 年堤道行動,這是美軍二戰後期草擬有關全面登陸臺灣所需兵力的詳細計劃,當時美軍面對的是全臺約3萬名缺乏物資與武器彈藥的日本士兵,美軍計劃的登陸部隊規模甚至比諾曼地登陸還高出一倍,打算動員4000 艘船艦、40萬名士兵和海軍陸戰隊員,當然最後這項計劃與沒落行動一樣沒有實施。

中共近幾年來大幅擴增兩棲作戰部隊,裝備了至少6個兩棲機械化合成旅。圖爲共軍演練兩棲登陸作戰。(圖/中國軍網)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今年在俄烏戰爭初期發表了一份俄烏戰爭與中共入侵臺灣的比較性研究報告,報告中指出,臺北有一支45萬人的潛在防禦力量(可能指包括已退伍的後備軍人),如果能將退伍軍人組織起來,按傳統的攻守比例3:1計算,中共若要入侵成功,將需要動用超過120萬人的部隊。這個數字佔了共軍現役超過200萬人部隊的6成,需要數千船隻花上數週的時間才能讓所有部隊穿過126公里的海峽登陸臺灣,這種規模比起諾曼地登陸或仁川登陸戰都要大上數倍,執行難度更是前所未見。

美智庫分析人士稱,當年拿破崙和希特勒皆未能橫渡40公里寬的英吉利海峽,以軍事觀點來看絕非偶然。圖爲共軍兩棲登陸演習。(圖/新華社)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最近發佈的研究指出,北京缺乏進行此類大型入侵行動所需的裝備和技能仍不足,這包括運送坦克和其他車輛所需要的大量兩棲運輸工具。雖然可以在演習時使用滾裝輪運送軍用車輛,但多數專家認爲,這種慢速船隻容易遭到臺灣反艦飛彈的攻擊。在登陸灘頭構築陣地後,還需要大量軍用物資,這些運送貨輪在臺灣海峽上有更大的風險。當年拿破崙和希特勒皆未能橫渡40公里寬的英吉利海峽,以軍事觀點來看絕非偶然。

中共嘗試在戰時以民用滾裝輪改裝爲載運大型武器與作戰部隊的運輸船。(圖/中新社)

美國分析人士認爲,共軍發動對臺登陸作戰面臨的狀況比沒落行動更糟糕,如何讓大量部隊與裝備跨越126公里的臺灣海峽,只是共軍需要克服的衆多問題中的第一個。臺灣島比日本本土島嶼小很多,但是防禦比當時日本本島嚴密。臺灣有大量飛彈與上千輛坦克,幾十年下來構建大量的防禦工事網絡。加上地形複雜,要克服重重阻力打城市攻防戰,逐個清理山區的軍事據點,會是個相當艱難的過程。雖然最後中共還是有可能佔領臺灣,但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中共建造多艘兩棲登陸艦與野牛氣墊船,用以運送重型武器與部隊,但數量仍不足以進行大規模兩棲登陸戰。(圖/中國軍網)

中國的實力與對「一箇中國原則」的執着,美國不能排除中共對臺兩棲攻擊的可能性。令人意外的是,在美國與臺灣進行的民意調查都顯示,美國人比臺灣人更擔心中共侵臺,這可能是美國在應對中共入侵臺灣時最尷尬的變數。而且這項變數的影響可能是決定性的,猶如俄烏戰爭初期,幾乎沒有人認爲烏克蘭能團結國民、凝聚士氣來對抗俄羅斯,但最終澤倫斯基還是做到了,戰況正在逐漸好轉。如果要拿臺海戰爭來與俄烏戰爭相比較,恐怕不能忽略掉這項極具關鍵性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