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北京冬奧滑冰爭議引爆中韓宿怨 短道速滑有何問題?

冬奧的短道速滑項目是韓國的強項,但近年中國急起直追,在這次男子1000米項目中獲得金牌與銀牌,卻因此再次引爆裁判爭議。(圖/新華社)

北京冬奧會上男子短道速滑1000米項目引爆裁判對選手判罰不公平的爭議,毫無意外地擴大爲中韓兩國輿論大戰。即將進行選舉的韓國政治人物藉勢鼓動反華情緒,兩國外交部也公開飆出重話,着實令人意外。冬奧此一項目因設計不良,規則混亂,多年來經常發生比賽裁判爭議,早爲國際體育界詬病。中韓這兩個地緣政治關係緊張的國家,在激烈的體育賽事中爆發民族情緒對抗更是意料中事,外交人員此時進行強硬政治表態,爲一場已獲得金牌的比賽爭議賠上外交關係與形象,顯非上策。

中韓兩國民間社會多年來因申請聯合國文化遺產問題而時有齟齬,加上美國在韓部署薩德飛彈與中韓經濟上的競爭關係,彼此間的輿論有不少磨擦。近年來更因韓國青年流行文化橫掃全球,更引發大陸社會有「文化入侵」的危機感,聲討韓國流行文化與抵制韓國商品的事件不斷衝擊雙方關係。中國追求亞洲體育強國與經濟大國的過程中,韓國都是主要對手之一,這種緊繃的關係一到奧運賽場更易爆發,如果比賽是各自完成,爆發爭議機率小些,一旦是選手間會產生碰撞的賽事,就經常爆發裁判爭議。

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金牌中國隊選手任子威(中)、銀牌中國隊選手李文龍(左)、銅牌匈牙利隊選手劉少昂。(圖/新華社)

短道速滑1992年它正式成爲冬奧會項目以來,幾乎每屆都有裁判判罰爭議,應該是冬奧有史以來裁判爭議最多的項目。短道速滑爭議不斷,公認的原因是比賽規則設計問題,由於滑溜賽道上有多位選手競逐,容易推擠碰撞,競爭激烈時速度極快,各種小動作又多,過程中經常有冰刀劃臉破肚的驚險鏡頭。而比賽裁判判罰規定一改再改,混亂的賽事最後經常出現裁判判罰決定獎牌歸屬的狀況。即便現在增加高速攝影機錄下比賽過程做爲判罰依據以減少爭議,但效果非常有限。而讓多位選手在同一賽道上碰撞爭搶,固然可增加比賽精彩程度與商業賣點,卻失去公平與安全以及最重要的運動精神。因此國際滑冰聯盟曾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認可這個項目加入,只主推選手分開比賽的速度滑冰計時賽。

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決賽中國選手任子威奪冠。(圖/新華社)

這屆北京冬奧短道速滑是由主場中國隊獲勝,爆發了裁判爭議,上屆平昌冬奧上中國隊也連遭8次判罰而嚴重影響成績,使整屆成果成爲中國冬奧代表隊自2002年以來成績最差的一屆。當時中國大陸民衆也是羣情激憤罵聲不絕,極力嘲諷韓國利用主辦方優勢與短道速滑判罰規則諸多缺失,情況較今天的韓國毫不遜色。有大陸的體育評論指出,2屆比賽結果極富戲劇性,這次罵得最兇的正是4年前公開讚賞裁判公正的韓國人,而如今嘲弄韓國人輸不起的中國人或多或少也都在4年前聲討過裁判和韓國主場優勢。

中國滑冰選手擊敗韓國選手包攬冬奧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決賽金、銀牌後,中國隊的韓裔教練安賢洙與其家人卻遭到韓國網民辱罵,安賢洙爲此公開向韓國民衆求饒,讓韓國人顏面盡失。(圖/新浪網)

短道速滑自成爲冬奧會正式項目以來,若不計本屆成績,韓國的短道速滑累計獲得24面金牌,而中國則獲得10面,雙方金牌數目上有明顯差距。中國也一直大力借鏡韓國短道速滑選手與教練的技術支援,實力快速成長。倒是前韓國的優秀滑冰選手到中國擔任教練助中國選手獲得金牌後,反遭韓國網民漫罵,韓裔教練也被迫公開向韓國民衆求饒,這種狀況讓韓國的國家形象到極大影響。

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裁判爭議引發韓國國內反華情緒高漲,雙方外交部門還涉入言語爭執,韓國總統文在寅爲此出面滅火。(圖/美聯社)

不巧的是,韓國隊在男子短道速滑賽後提出申訴不成,隨後聲稱要上訴至國際體育仲裁法庭(CAS),並對國際奧會主席巴提出抗議。而目前正值韓國即將進行總統大選,幾個候選人藉機煽動民衆情緒爭取支持,反華情緒迅速擴大。豈知中國駐韓大使館發文指責媒體與政治人物,這種由政府使節出面嚴辭斥責駐在國民間言論的做法,實屬不智。畢竟反華言論不是出自韓國政府,外交使節拉下身段與駐在國民間輿論爭吵,只會給自己惹來無謂的麻煩。更不用說引爆爭議的本就是經常發生裁判糾紛的項目,而且金牌已判給中國隊。套句俗話說:「贏賭還要贏話」,既非外交使節應有的作爲,更不是比賽主辦方應有的風範,畢竟整個北京冬奧的圓滿成功比起某一單項比賽爭議要重要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