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陸政治運動扼殺棒球發展 期待超級球星帶動熱潮
2008奧運12局下半中國棒球隊一記再見安打擊敗中華臺北隊,是中國棒球迷的珍貴回憶。(圖/鳳凰網)
臺灣的中華臺北棒球隊獲得12強邀請賽冠軍,許多大陸網民紛紛向大陸的臺胞與棒球迷們致賀。但有些大陸網友因爲對棒球較爲陌生,發文貶低棒球運動,並稱中國人對棒球毫無興趣。但事實上棒球中國已有極長遠的歷史,在北洋政府、國民政府與中共建政時期都曾是大陸極熱門的運動,直到1960年代才因大量的政治運動而銷聲匿跡。本世紀初以來美國大聯盟深入經營大陸的職業棒球市場,目前至少有7名大陸的棒球選手在美國職業球隊打球,未來可能需要出現超級巨星才能帶動風氣。
近日在大陸網上有不少網民對臺灣的棒球代表隊獲得12強邀請賽冠軍表示祝賀,大陸棒球人口不多,有部份網民冷言冷語地評論棒球是「我見過最傻X的運動之一,規則難懂到讓人根本不想去理解」,許多人表示對棒球沒興趣的主要原因是接觸得少,覺得規則太複雜。這些情況當然可以理解,有些網民認爲棒球運動是美國與日本人的玩意兒,中國人不會感興趣,顯然也是他們對中國大陸棒球發展的歷史不瞭解所致。
中國大陸早年推動棒球活動的人很多是從美國留學回來的學者或日本、東南亞的華僑。(圖/澎湃新聞)
棒球從西方國家傳到中國始於從晚清時期,它與其他西方的競技體育透過外國租界、通商口岸與商人、船員水手,以及西方教會、學校教師等管道進入中國。20世紀初在天津創辦南開中學的張伯苓就是棒球的愛好者,該校也因此成爲中國大陸棒球的主要發源地。另一個管道則是由日本人帶到東北與華北,成爲日治區內學校與駐地部隊的重要體育活動。
當年推動棒球活動的人很多是從美國留學回來的學者或日本、東南亞的華僑,到1930年代中國各大學之間的棒球比賽已經相當頻繁。抗戰爆發後,有些日本戰俘還會教國軍與八路軍學打棒球。大陸歷史學者沙青青曾研究棒球進入中國的歷程,撰有《爲什麼棒球在中國不流行?―美式消遣在社會主義新中國》一文,對這段歷史有深入的研究。
文革末期大陸棒球運動有了復甦的跡象,在時隔13年後的1974年,大陸全國性的棒球比賽恢復舉行。(圖/澎湃新聞)
早年的中共也有棒球的愛好者,最知名的是喜歡體育活動的中共10大元帥之一劉伯承,1940年代在他麾下的129師棒球運動非常普及,他認爲軍事體育非常重要,棒球也可以鍛鍊臂力,對投擲手榴彈很有幫助,加上器材簡單花費較少,還可以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因此將它納入「軍事體育教育」的一部分。
1949年中共建政後,棒球一度也是主流運動之一。1952年8月1日首屆解放軍運動會在北京郊區舉行,除田徑、足球、籃球、排球等運動外,棒球也被列入正式比賽,當時中共6大軍區及海軍、公安部隊皆派出棒球隊參賽,是中共舉行的第一次全國性的棒球比賽。此後數年內還爲棒球陸續頒佈了比賽規章,併爲了未來與美、日專業隊伍交流,特地由解放軍培訓一支八一棒球隊做爲代表隊。
2023年杭州亞運會上,中國棒球隊在小組賽中首次以1比0戰勝日本隊 。(圖/中新網)
到了1959年中共第1屆全運會上,參加棒球比賽的隊伍增加到24支,還包括由香港、澳門前來參加的隊伍,最後由以日本歸僑爲主要成員的北京隊奪冠。由於棒球與外國及僑區的關聯,這項運動更多地被賦予「體育統戰」的色彩。但是到了1960年全球陷入冷戰後,具有濃厚美國色彩的棒球開始受到批評,《人民日報》指控它是「腐化墮落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此後一連串的政治運動展開,到1963年6月棒球運動在大陸已完全銷聲匿跡。一直到到文革結束後,棒球運動才緩慢地恢復。
1974年大陸棒球比賽再次舉行,主要是受推動對日外交的影響,當時棒球代表團互訪成爲中日交往的一種模式,除了日本企業、大學派球隊到大陸交流之外,還有旅日臺胞棒球隊來訪,中方也組織棒球代表團赴日訪問。此後棒球一直做爲統戰工具,1990年代大陸開始聘請一些臺灣知名的資深棒球選手到大陸擔任教練,僅僅十多年後的2008與2009年,大陸棒球隊分別在北京奧運會與WBC經典賽上2次擊敗來自臺灣的中華臺北隊,震驚了臺灣棒球界。
大陸棒球打贏臺灣球隊並未重新燃起大陸棒球風潮,反而是部份大陸年輕人受美式流行文化和日本動漫的影響,漸漸開始接觸美日職業棒球。(圖/鳳凰網)
雖然打贏臺灣的棒球隊,但仍未重新燃起大陸的棒球風潮,反而是部份大陸年輕人受美式流行文化和日本動漫的影響下,漸漸開始接觸美日職業棒球,大陸各地也出現了不同級別的棒球賽事。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爲開發大陸市場,2007年開始在大陸各地學校推廣棒球,並建立MLB棒球發展中心。一些有棒球天賦的學生已踏上職業棒球之路,其中有7人已加盟MLB,分別在密爾沃基釀酒人隊、匹茲堡海盜隊、巴爾的摩金鶯隊與費城費城人隊效力。
大陸的棒球選手趙倫、伊健和寇永康簽約密爾沃基釀酒人球隊。(圖/搜狐網)
有棒球專業人士分析,大陸棒球或是赴美打MLB的球員無法引爆觀衆的熱情,最主要原因缺少一個超級巨星,例如日本的大谷翔平,或類似姚明當年在NBA那樣的球星來帶動。這種分析根據美國一些外籍球星在其本國發揮影響力的經歷做出的結論也很有道理,但要培養出這樣的球星也要在本國國內有相當的環境才行,這種條件恐怕還得要有10年以上的時間纔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