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界的“少林”與“武當”--公募基金與私募基金

快速導讀

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就好像江湖裡面的兩大門派-“少林”與“武當”。雖然各有千秋,但是冥冥中又有很多共通點,作爲普通民衆看着兩大高手的過招有時候內心其實都是一臉懵懂,但是又非常的仰慕,關鍵是想看懂他們的招式的內核。事實上,如果你能看懂他們的招式,可能有機會助你在投資的市場找到多一份獲勝的機會。

1. 公募賺的是手續費,私募賺的的是收益分成

首先我們不要太過理想化地看待所謂的“基金經理”,絕大部分所謂業績好的基金經理靠的都是跟整個投資市場相關的行情,無論公募還是私募基金都離不開大市的行情與走勢作爲輔助。而公募基金經理的所謂“哭窮”、“賣慘”、“道歉”其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因爲即便再爛的業績,他們收的是手續費,也就是無論基金的業績怎麼樣,其實跟他們的收入來說沒有太大的影響。

當然,你說這是對他們個人聲譽的重大影響,實際上換個身份、換個公司又可以繼續走他們的路。關鍵是當基金表現差的時候,他們可以有很多的解釋,諸如市場因素或者客觀因素。而現在最常見的現象就是一個明星基金經理通常管理着幾支不同賽道的基金,新能源、白酒、科創、醫藥或者ETF等,總有一支能跑出,那麼他的招牌就不至於被砸了。

當你以爲基金經理的操作是神一樣的存在,實際上可能只是你相當然,甚至有基金經理在管理基金期間被傳聞去生二胎?買公募基金,就是一種參與賽道的方式,不要對管理人有太高的期望。大市好的時候買誰管理的公募基金結果都一樣。

私募基金又怎麼樣呢?

整個可能更加刺激,你可能有800%的最高收益,也有可能虧得只剩下30%。私募基金就等於你找一個所謂的學霸去幫你考試,最後是否能夠有好成績完全看運氣和他所謂的“技術”。如果沒有額外的信息,形成絕對的“信息不對稱”,所謂的私募基金經理不過是比你更瞭解炒股常識罷了,在茫茫的股海面前,他們其實跟你一樣都是完全平等的!如果你迷信哪位私募大佬能夠幫你實現財富翻倍,我勸你還是謹慎一點好。高手是有,但是並不多。

私募基金賺的是所謂的收益分成,所以對於他們來說如果他們管理的那支私募基金不盈利就等於是虧錢做買賣。當然,他們是否真的那麼的不濟呢?當然不會,私募基金經理一般都接近或者已經完全實現財富自由了,也就是對於他們來說收益分成不過是“錦上添花”。如果窮得響叮噹的私募基金經理跟你極力推薦他自己的操盤能力,你可以毫不猶豫掉頭就走,因爲連自家的財富都沒有搞掂,你就別指望他能夠幫你實現財富的增值了。

2.對手不一樣,往往對操作也是有侷限性的

我們來說說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交易對手。公募基金往往都是上百億,甚至破千億的規模,試想一下如果你拿着那麼多的資金,你會買什麼票呢?票面10元以下的?還是100元以上的呢?會買流通市值只有50億的,還是會買千億市值的票呢?當然是“坐大船”!因爲太小的票,公募基金是買不到的!不是交易不成,而是基金經理輕輕買個10億倉位就會引發連扳的效應,這無疑是給別的股民解套。所以,那些上百億、千億規模的股票纔是公募基金的“菜”。

私募基金正好相反,他們追求的是短期的利益,如果市值太大的股票,把錢砸進去可能都無法實現盈利,所以只能選一下流通市值相對較小的股票來刷一把。當然,百億私募就不一樣了,這個時候的私募跟公募已經沒有太大的差別。

所以,炒股的時候牛市的時候要跟“大票”,熊市的時候要跟“小票”。因爲牛市的時候機構會成爲助力牛市的催化劑,但是如果熊市的時候,小票就能夠保住你難得的年化收益。

最後一點,不是你想買公募就買公募,買私募就買私募的。私募的門檻是100萬起,如果你財富沒有達到至少500萬,甚至1000萬之前也不需要過分地考究私募基金的交易,畢竟不是所有的金融產品你都必須“玩”個遍。

勝手金句

其實,故事裡面所謂的“少林”和“武當”都沒有想象中的厲害。

更多理財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