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團解剖「死因成首例」 腦部嚴重萎縮、大量組織壞死
臺北市立動物園大貓熊「團團」。(動物園提供)
大貓熊「團團」日前因病過世,臺北市立動物園19日由負責病理解剖臺大獸醫專業學院劉振軒(見圖)公佈病理解剖報告,確認團團大腦罹患「肥胖細胞型星形膠質細胞瘤(Gemistocytic astrocytoma)」,爲一種原發性腦瘤,也是造成癲癇的原因。(陳怡誠攝)
在臺北市立動物園大貓熊「團團」去世當天,園方即完成病理解剖工作,於昨日公佈詳細報告結果,確定團團大腦因罹患原發性腦瘤「肥胖細胞型星形膠質細胞瘤(Gemistocytic astrocytoma)」導致癲癇,牠更是罹患此種腦瘤的首例。
團團於11月19日病情快速惡化,經各項數值研判病況已不可逆,醫療照管團隊決定讓團團在深層麻醉中沉睡,當日下午1時48分確定心跳停止,並於下午2時30分開始進行完整病理解剖,執行各臟器變化、器官秤重、採樣等動作,直至晚間7時才結束。
臺北市立動物園醫療照管團隊及野生動物醫療顧問團召集人劉振軒說明,團團大腦重量爲260公克、體重107公斤,兩者比重爲1:412,正常大貓熊則是1:238,顯見團團大腦細胞被大量破壞,已嚴重萎縮。
此外,動物園解剖得知,團團左側大腦出現大面積組織液化及壞死情形,進一步透過大腦組織切片染色檢測,發現該處多個細胞呈現不規則型。劉振軒說明,上述特徵即爲罹患「肥胖細胞型星形膠質細胞瘤」,通常好發於人或犬隻身上。
他受訪解釋,星形膠質細胞圍繞在腦部表面,負責保護神經、修補神經破洞等工作,卻是最可能病變成癌細胞的神經細胞,導致腦部有腫瘤,出現癲癇、頭痛、嘔吐、視覺受損等症狀,圈養的大貓熊有10%會發生癲癇。
由於大貓熊本身數量極少,劉振軒坦言,目前無法得知團團癲癇的原因,僅能知道此腦瘤不會遺傳給圓仔與圓寶。
劉振軒查閱資料後發現,成都動物園過去有隻雌性大貓熊「科琳」亦曾因星形膠質細胞病變患上腦瘤。他指出,柯琳患上的是較爲惡性的第4級「多型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故病症比團團還嚴重。
劉振軒說明,團團是繼柯琳因星形膠質細胞病變患腦瘤的第2例,若以病名來區分,團團是罹患「肥胖細胞型星形膠質細胞瘤」的首例。